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聚焦農遺展,專家縱論中國稻作文化

      發布時間:2023-11-01 15:45:00來源: 光明網

        作者:曹惺璧

        10月21日至29日舉辦的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以其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覽、論壇等活動,持續打造影像文化高地,進一步增進了國際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從而廣受社會各界好評。其中,《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成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眾多展覽中的亮點展覽之一。

        該展覽重點圍繞目前我國已納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9處稻作農遺地組織作品,用影像藝術語言展現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生態、經濟發展等內容,以促進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在展覽現場,圍繞展覽的特點、展覽對遺產地經濟發展的意義、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國家農遺合作與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農業起源考古對于證實萬年中國的意義等話題,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楊元惺、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策展人趙迎新、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主任委員閔慶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北京市海淀區京西稻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振東、云南著名攝影家耿云生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楊元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3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

        以影像為手段探討人類文明演繹的共生關系

        Q:能否結合您的成長經歷,談談您是如何用鏡頭記錄農業、農村生活的?

        楊元惺:談到農業遺產影像,或者說用鏡頭記錄農民、農村、農業,我的感觸很深。我成長在一個農業學者的家庭,我的父親是從湖北農村走出來的農業科學家,他畢生致力于農學研究與農業行政管理。我的攝影之路也受到他的影響,這些年我用鏡頭持續記錄著美麗中國,也包括多彩的農業景觀。

        Q:今年北京國際攝影周的主題確定為“影像:鄉村·共生”,您可以簡單談談這個主題的意義嗎?

        楊元惺: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將主題確定為“影像:鄉村·共生”,主要是為了深化探索影像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對中國鄉村圖景予以梳理研究和展示傳播,以影像為手段探討人類文明演繹和發展下的共生關系。

        Q: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九大品牌之一的【世界遺產主題板塊】,為何將主題聚焦于中國稻作文化?

        楊元惺: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古國、農業大國來說,農業遺產類型豐富,南北東西,景觀差異巨大。那些重要的農業遺產,承載著農耕文明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這其中,稻作農業處于中心位置,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稻作農業起源地,而水稻也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

        截至目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中國有19項,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在這19個項目里,有9個都與稻作農業相關,占比最高,這很了不起,也很能說明問題。

        趙迎新(北京國際攝影周藝術總監、策展人)

        把稻子搬到展館增加沉浸式體驗

        Q:請介紹一下《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的籌備過程?期間遇到了哪些困難?

        趙迎新:《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是北京國際攝影周世界遺產主題板塊的展覽。今年我們關注了全球的農業文化遺產。中國是最早種植稻米的國家,中國的稻米生產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們聚焦了中國稻作文化地區。

        策展的時候,因我們都不是農業專家,但發現這些稻作地區都是梯田地區,很多攝影師去拍攝過。如云南哈尼梯田,最早是法國攝影師閆雷拍攝的,哈尼梯田也是全球農遺的稻作文化產地,全國還有8處梯田大家可能了解不多,所以我們希望像浙江的青田、福建的尤溪梯田,以及稻子的發源地上山等稻作遺址能夠更多地為人熟知。離我們最近的北京京西稻也有2000多年歷史了,是皇家培育出來的稻種。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在北京國際攝影周做這樣一個展覽來呈現它。

        我們在作品征集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

        當地百姓怎么去播種、澆水、農耕和收獲,用什么工具,這些也沒人去關注,所以我們聯系了很多長期在當地拍攝的攝影師,他們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照片。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展覽,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從稻作文化的地容地貌、四季氣候的變化、稻作文化人民的居住環境、水稻和稻米的關系、梯田和稻米的關系、稻作文化孕育了怎樣的節日活動等豐富的內容。

        Q:展覽在布展過程中進行了哪些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創新?該展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趙迎新:《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一大亮點是,與觀眾的互動性強,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我們把稻子搬到了展館,從田里剛剛收獲的稻子。我們又在展場養了魚,讓觀眾體驗稻魚共生的文化。

        同時,展覽讓觀眾從稻作歷史循循進入全球農遺的稻作文化區,從影像中體會當地自然的風景、百姓生活狀態,又有詩意、又有音樂、稻子還可觸摸,你還能聞到稻香,整體給大家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閔慶文(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主任委員)

        擴大中國農耕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Q: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年。能否談談十年間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國家農遺合作與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一方面,在全球“一帶一路”的國家中,相當多國家都有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在目前全世界78項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一半以上屬于東亞國家和地區。

        另外一方面,我們還借助于中國南南合作的平臺,辦了一系列的培訓班。其中有兩期主題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管理與保護》。這樣的培訓班,使得在全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中,中國企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Q:本次《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的舉辦,對于擴大我國農耕文明的國際影響力方面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閔慶文:讓中國的農業走向世界、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走向世界,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中國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中國是世界農業古國、農業大國。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中國傳統的悠久的農耕文化,就非常重要。

        這次攝影展選擇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因為中國的農業遺產共188個項目,世界的農業遺產有19個項目,在這樣眾多的項目中,稻作只是我們其中一部分,當然也是非常有亮點的一部分。因為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國,稻作的更多技術、稻作梯田、稻魚共生等等都起源于中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通過展覽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對于全社會更多地了解農業遺產及中國悠久的農耕歷史,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想這個攝影展可能只是農業文化遺產攝影展的第一步。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將中國的茶文化、旱地文化、草原畜牧業文化等通過各種專題的形式逐漸展開。

        在有限的空間里展示180多個項目很困難,但是我們一步步來,讓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了解我們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蔣樂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農業起源考古對于實證萬年中國意義重大

        Q:您作為稻作研究多年的專家,能否談談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和認識?以及農業起源考古對于證實萬年中國的意義?

        蔣樂平:今天我看了《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感到非常震撼。

        我在想,表現中國稻作文化最早的畫面應該出現在什么地方?我能想到的就是我發掘的一個遺址——上山遺址。

        上山現在被稱為“世界稻作的起源地”。在上山遺址,我們發現了關于水稻的栽培、收割以及加工碾磨、吃水稻等內容。最早吃稻米的人可能就是上山人了。如果一萬年前有攝影家的話,那一定會呈現出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圖景。在某種意義上,農業文化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夠表現出帶有淵源性的根本性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中國淵源流長的農業文化某種意義上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

        前段時間,《光明日報》還專門發了一篇文章,推薦我參與的書《萬年中國》。實際上,中華文明的萬年文明的一些元素在上山文化中就有所體現了。所以,我們作為考古人,還是要不斷去發現,去充實一萬年時間段里的內涵。

        我想本次農遺展能夠呈現這么豐富的內容,考古在其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杜振東(北京市海淀區京西稻文化研究會會長)

        以展覽促進鄉村振興

        Q:目前,我國已擁有19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本次展覽的舉辦,您認為對于鄉村振興,特別是遺產地經濟的發展,將產生怎樣的意義?

        杜振東:我覺得北京國際攝影周這個展覽舉辦得非常好。照片是凝固的歷史。此次《生生不息——“全球農遺·中國稻作文化影像展”》,能夠讓我們市民更多地通過照片了解稻米遺產地,喜歡遺產地,將來可能到遺產地旅游,比如去云南紅河感受哈尼稻作梯田,或者到浙江青田縣感受稻魚共生系統,到貴州從江侗鄉感受稻-魚-鴨共生系統。

        這些地方不光景觀非常美,而且都是原生態的景色,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我們到這些稻米遺產地,不光能觀光旅游,還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學習當地一些特色的東西。旅行社也可以開發一些豐富多彩的研學產品。青少年如果能夠去到這些地區采風和研學,一定會大有收獲。

        同時,稻米遺產地往往是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到這些地方,就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產業,包括餐飲業、酒店業以及當地農產品的銷售等的發展。

        耿云生(云南著名攝影家)

        優秀的作品需要攝影師高超的藝術修養

        Q: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您拍攝這些作品中的故事?

        耿云生:過去30年我一直在拍與稻作文化相關的內容。

        作品《咪田寨的長街宴十分地道》是我在紅河甲寅鄉咪田寨拍攝的。咪田寨的長街宴是當地村民自發的,不是組織的。最有特色的是,它分上寨、中寨和下寨舉辦長街宴。每到春節的時候,寨子會舉辦三天的儀式,即下寨舉辦完中寨舉辦,中寨舉辦完就輪到上寨。

        我拍過很多長街宴,但最有生機的是這張,它更接近自然,接近人的真實生活,沒有任何的雕琢。

        Q:您覺得一位攝影師怎么才能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

        耿云生:作為攝影師,你的知識面要非常廣,不但要懂拍攝,還要大概懂一點民族學。另外,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婚喪嫁娶、當地的地理知識、社會學、美學、建筑學等知識都要懂一點。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以后,你才可能拍到好的作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无风险| 国产麻豆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zooz人禽交免费观看| 什么网站可以看毛片| 色一情一乱一伦色一情一乱一伦|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h视频免费在线| 新梅金瓶之爱奴1国语在线观看| 亚洲ts人妖网站|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波多野结衣一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非常h很黄的变身文| 国产精品一区欧美激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久久伊人成人网|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视频高清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真精华布衣3d1234正版图2020/015 |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ipx-412天海翼在线播放| 我两腿被同学摸的直流水 | 午夜影院app| 荡乱妇3p疯狂伦交下载阅读|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在线视频第二页|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