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風國潮,多部上海原創作品“火”了

      發布時間:2023-11-14 15:52:00來源: 光明網

        作者:吳桐 諸葛漪

        “忍不住感嘆,太美了!它還原了中華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前天晚上,在上海大劇院看完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永和九年》首演,“95后”觀眾林琳如此感慨。喜歡書法的她曾想象過許多次《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游目騁懷的場景究竟是什么樣的,“被魏晉文人的風雅吸引,也被舞者們的當代演繹打動”。

        同一晚,在黃浦江對岸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新作《云之上——讓聽覺從東方出發》迎來首演。謝幕時分,來自美國洛杉磯的“00后”觀眾山姆·愛德華忍不住起立鼓掌:“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這么多中國民族樂器,目不暇接。結尾處,所有樂器同時奏響,勢不可擋,令人震撼。”

        近期,一批上海原創國風作品、國潮節目在滬首演,贏得年輕觀眾的追捧。上海奇人居原創音樂劇《刺秦》、“上海出品”音樂劇《楊戩》等原創作品接連上演。這些作品以多元的樣式和創新的表達,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更“火”起來。

        沒有密碼,唯有不斷創新

        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永和九年》三場演出票在首演前一周已售罄,未演先火。作為國內首部全景式展現書法作品的舞劇,《永和九年》從敘事、編舞到舞臺設計都緊扣中華文化瑰寶《蘭亭集序》,再現“天下第一行書”的魅力。

        《永和九年》一開場,便將觀眾帶入“會稽山陰之蘭亭”,一群衣袂飄飄的文人雅士,如同從詩中、畫中走來。上海歌劇院舞劇團首席舞者宋雨扮演的王羲之,一襲白衣登場,氣韻不凡。

        為了演好王羲之,宋雨特意用七八個月時間把頭發留長,梳成高髻。形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傳神。宋雨很早就開始習練書法,在一撇一捺之間,去感受王羲之的字為何與眾不同。“演王羲之沒有參考對象,我只能通過《蘭亭集序》與他神交,從中感悟他的廣闊胸襟和對人生的感觸。”

        整場舞劇,宋雨演得最過癮的,是下半場開頭,他一襲紅衣揮毫書寫《蘭亭集序》的高光時刻。女舞者們身著黑衣,甩起水袖,如同王羲之筆下不斷出現的字。《蘭亭集序》在舞臺上“活”了起來。

        舞劇《永和九年》導演、編舞王亞彬介紹,作品通過夢境、旁白、戲中戲等手法的綜合運用,讓一段跨越千年歷史的傳承故事變得生動,也讓人物情感脈絡表達得更為清晰。

        除了王羲之,《永和九年》還塑造了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特邀舞者張傲月飾演的李世民,作為王氏書法的推崇者,是中華文化歷代傳播者的縮影;另一個是青年舞者文庚飾演的青年“賡”,穿越于不同時空,代表著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繼承者。三個身處不同時代的人物,串起一條“創造——傳播——繼承”的脈絡,這是延綿不絕的文化賡續。

        王亞彬是書法愛好者,創作《永和九年》,她花了很長時間打“腹稿”。“前期的準備工作做足了,排練現場才會有更多靈感迸發。我希望《永和九年》可以面向更多觀眾,不僅是對書法感興趣的觀眾,也有年輕一代觀眾,對傳統文化進行一次再學習。”

        王亞彬強調,創作手段一定要新,但不能脫離傳統,而是從傳統中溯源后再創新。“當下的觀眾,尤其是上海觀眾都有很高的審美,我相信,《永和九年》一定會遇到喜歡它的觀眾。”

        作曲呂亮曾為《瑯琊榜2》等熱播影視劇以及爆款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創作音樂。近年來,國風題材作品為何備受年輕人喜愛?呂亮說:“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的根。”

        在《永和九年》中,呂亮創作的音樂由交響樂隊、傳統民族樂器、現代音色三大部分組成,中西結合,古今交融。“魏晉時期,古琴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所以這次讓古琴貫穿全劇。在展現王羲之、李世民的人物線時,我又用到了簫和二胡。”

        古琴的演奏打破常規,讓琴音既不脫離根本,又十分當代。“第一篇章的古琴整整錄制了一周,演奏家錄一段,消化一段,難度很大。”

        參與創作多部出圈的國風作品,成功密碼是什么?呂亮說:“爆款沒有密碼,唯有不斷創新。《只此青綠》唯美、詩意,《永和九年》更有戲劇張力,二者雖然都是國風路線,但音樂的聽感、質感和張力完全不同。只有不重復自己,不斷跳出原有的思維和習慣,才能往前走。”

        舞劇《永和九年》首演同時,一批“國風”文創產品也贏得觀眾喜愛,包含印有《蘭亭集序》的茶具、扇子、托特包,以及印章項鏈、四方香囊等。不少觀眾看完演出即進入“買買買”模式,將“蘭亭雅韻”帶回家。

        時尚起來,既好聽又好看

        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新作《云之上——讓聽覺從東方出發》甫一開場,就讓觀眾眼前一亮:當衣袂飄飄的演奏家們從舞臺兩側緩緩步入,走下斜坡,讓人仿佛置身一場東方風韻的時裝秀現場。

        上海民族樂團為每位演員量身定制專屬服裝、發型與妝面。純潔的白色、溫暖的大地色,以及天然面料的使用,營造出自由雅致的東方氣質。鮮艷的色彩零星點綴發飾與妝面,展現每位演奏家的獨特個性,打破傳統國樂演出造型的固有印象。

        “首先,視覺上就給我帶來很大的沖擊,很東方也很國際化,很簡約但又不簡單。”觀眾劉心遠說,“在這個審美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他們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時尚審美大膽融合,創新出升級版的東方美學,這是真正的國潮。”

        《云之上》的舞臺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由百年船廠改建的工業風劇場內,上海民族樂團搭建出一個全新的360度沉浸式舞臺。13位國樂演奏家、1位手風琴演奏家及6位歌者,現場演繹113件樂器,盡情展現海派國樂的當代氣質。

        演出現場,演奏家們圍坐一圈,相同聲部并不相鄰,而歌者在遠方吟唱,遙相呼應,形成全新的聽視覺現場。“圓聲場聽覺概念以360度生成樂器的多維向度、演奏的空間流轉,觀眾置身其中,感知到新鮮獨特的氣息,它所接應的訊息是未曾有過的。”作曲家E.宋歌說。

        《云之上》藝術總監、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云之上》的現場演繹方式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讓創作、排演的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藝術家們每天8、9個小時的排練,追求極致的默契。觀眾與藝術家打破有形的邊界,咫尺之遙,呼吸相聞,在音樂帶來的無限想象中尋找永恒。”

        自今年2月起,排練指揮彭菲和演員們全身心投入,從個人訓練到分組練習,再到排練廳里的集體磨合。每次排練后,大家都會回放錄音錄像,交流探討。彭菲說:“藝術家們就是這樣共同追求音樂中每個瞬間的完美體驗,直到首演的最終展現。”

        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上海民族樂團琵琶聲部首席俞冰說:“在《云之上》中,我們的音樂理念,我們的表演空間,我們的服裝發型,我們的演奏方式,都和原來不一樣了。海派民樂總是在不斷包容、創新,源源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與當代年輕觀眾同頻共振。”

        演出現場,光影與國樂交融,打破許多觀眾對民族音樂的想象。“今天,你數星星了嗎?”當這句話出現在舞臺上,清脆的鈴鐺聲和輕輕的撥弦聲反復響起,觀眾跟隨樂聲,在心里數起了星星。演出最后,當黑色的幕布緩緩升起,濱江夜景映入眼簾,與明亮的舞臺交織在一起,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匯聚,掌聲雷動。

        “這樣的演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看完《云之上》,作曲家瞿小松告訴記者,“音樂大氣、豐富,完全跳出傳統民樂的概念。每一位演奏家都是非常好的獨奏家,他們在現場即興玩了起來,非常默契。上海民族樂團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中式元素,盡顯浪漫詩意

        最近,國風音樂劇話題正熱。《楊戩》在上劇場連演17場,《刺秦》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連演兩周,吸引不少觀眾。

        國風音樂劇《楊戩》由上海劇伙音樂文化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是“新·國風”音樂劇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該系列已推出《悟空》《南唐后主》《南墻計劃》三部作品,收獲觀眾好評。

        在上劇場上演的音樂劇《楊戩》取材自劈山救母、三圣母與劉彥昌、天狗食月等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對楊戩、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重新整合,探尋傳統遠古神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

        “戎裝披金甲,珠帽繡錦霞,腳踏千里馬,彈弓素繒跨。”楊戩為主角的故事大多是神話和雜劇戲詞,在《西游記》《封神演義》《醒世恒言》里留下驚鴻一瞥。散落在不同傳說中的楊戩性格迥異,他劈開桃山,挑戰冷冰冰的天條,卻在外甥沉香重復“劈山救母”的命運時,轉而扮演不近人情的衛道士。

        在編劇孫浩程看來:“楊戩與沉香同為半人半神的血脈,又都曾劈山救母,二人的鏡像關系就如同一條蛇吞尾的畫,當蛇頭看到蛇尾的那一刻,才成為圓滿的閉環,也預示著誕生與死亡的永恒關系。”

        導演劉曉邑為楊戩內心復雜的“陰陽兩極”設計了在脆弱和力量之間來回轉換的肢體動作,舞蹈融合武術動作,群舞歌隊放大二元對立的內心掙扎。劉曉邑說,“劈山救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繼承自遠古的強大信念,它是‘人定勝天’的決心,對生命綿延、生生不息的傳承。”作曲張博用賽博朋克結合傳統民樂,笛子、古箏、古琴等民族樂器描繪人間俗世的煙火日常,激越森然的琵琶彰顯楊戩浴血奮戰的殺伐之氣,電子合成器表現無情的天道。

        “音樂劇《楊戩》對二郎真君劈山救母、推翻天規等傳說的重新譜寫,旨在深入心靈深處,找尋英雄力量,并轉化為當下的藝術生命力。傳統文化、神話意識,從未遠離人們的心靈。”制作人和曉維表示,劇伙音樂制作出品的音樂劇《悟空》《楊戩》以及正在籌備中的《敖廣》等“新·國風”音樂劇神話系列作品,“都在探索傳統文化在現代審美語境下的創新敘事,重構屬于中國當代的東方神話宇宙”。

        原創音樂劇《刺秦》正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該劇由國風音樂人“徒有琴”創作,上海昆劇團導演俞鰻文執導,集結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的優秀演員,因戲曲與音樂劇結合引發熱烈討論。

        音樂劇從爵士、搖滾、說唱等音樂風格中汲取養分,融合創新。對音樂劇的中國式呈現,《刺秦》有更大的野心。除了選擇中國故事,《刺秦》還融入了京劇念唱、越劇女小生反串表演范式、中國戲曲傳統臺步身形,讓觀眾耳目一新。

        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推介演出環節,音樂劇《刺秦》首次公開演出劇中《長鸞宮》部分片段。熟悉的京劇唱腔與音樂劇奇妙融合,被不少人評論“別具一格”。《刺秦》是音樂人“徒有琴”首次將自己最擅長的兩個部分融合,帶來“戲曲+音樂劇”融合創新之作,同時兼容懸疑、抒情、諷刺、對峙等多種敘事情緒,讓音樂為故事服務。

        俞鰻文表示:“音樂劇《刺秦》既不是話劇加唱,也不是戲曲加唱,文本創作回歸歷史現場,二度創作以‘我’為主,這個‘我’便是中國美學的當代價值。”《刺秦》除了精選故事和打磨音樂,還參考傳統戲劇,在舞臺美學與表演范式細節下足功夫。俞鰻文介紹,“戲曲中,最難的是身韻,一個抬頭、一個轉身都需要張弛有度。當戲曲融入音樂劇,也需要將身形與整場演出結合。”

        《刺秦》借鑒中國美學寫意手法,將實體空間融入情緒空間,發揮東方美學的“寫意”長處。主創團隊翻閱大量古籍,通過高漸離的筑(一種失傳的樂器)再現千年前故事。劇組表示,《刺秦》不僅融入中式元素,還將中國民族審美的氣韻提純,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音樂劇。“正如這個故事本身,為著一個不知成功或失敗的無人之境,一往無前,這本身就是一種中式的浪漫和詩意的勇敢。”(吳桐 諸葛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所第一导航| 久久88色综合色鬼|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 国产精品电影网| av无码免费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激情视频|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99riav视频国产在线看| 国产精品va欧美精品|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不卡|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sihu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很黄很污的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做一级做片性十三|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二厂| 激情另类小说区图片区视频区|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调教15小男生gay脱裤子|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 成年人在线看片|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91麻豆精品国产一级| 在线一区二区观看|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99国产精品无码| 在线免费观看毛片网站|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