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看,鄉村文化力量在生長

      發布時間:2023-11-15 10: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文琪(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廣播電影電視系主任)

        近期,一首火遍全網的歌曲《大夢》,讓三位身穿粗布衣、半趿布鞋、用鋤頭和樹葉當樂器的農民音樂人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這三位廣西農民,在種地打工之余,組了個樂隊,取名“瓦依那”,他們將田野和農人寫進歌里,將壯族民謠融入現代音樂,還登上知名綜藝節目的舞臺。

        過去大多數時候,農民都是文化藝術的旁觀者,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像三位“瓦依那”成員一樣,自信而勇敢地走向舞臺中央,成為文化藝術的主角。

        “農民藝術家”不斷涌現

        “瓦依那”,壯語意為“稻花飄香的田野”。三位樂隊成員都來自鄉野:主唱岜農是廣西河池農民,吉他手十八是桂林農民,鼓手路民是泥瓦匠。他們農忙時回鄉務農,農閑時進城唱歌,將創作與耕作融為一體。在“瓦依那”之前,社會上還出現過“大衣哥”朱之文、“草帽姐”徐桂花、“旭日陽剛”等農民歌手,他們從田間地頭或建筑工地一路唱進大眾視野,藝術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軌跡,也讓他們身后的農村和農民被更多人看見。

        除了這些農民歌手,還有許多農民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進行著不同的藝術實踐。江西景德鎮的周元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帶領村民拍電視劇。此后,全國各地相繼出現各種農民影像創作活動。陜西的張煥財、河南的趙蘭卿、山東的劉祺云、甘肅的柳云霞等自發扛起攝影機,云南、青海、四川、廣西等地的部分農民在人類學者或紀錄片工作者的指導下積極投身社區影像創作。他們以影像為筆,獲得了一種比文字更直觀、更真實、更通俗的表達方式。此外,湖北農民熊慶華自學繪畫,在北京辦過畫展,最貴的一幅畫賣到12萬元。湖北農村的余秀華,用詩歌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已出版《月光落在左手上》《搖搖晃晃的人間》等暢銷詩集。

        過去在很多文藝作品中,農民總是被想象、被書寫的“他者”。創作者往往站在文化審視的立場,以一種隔岸觀火或者俯視的姿態觀察農村與農民。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農民開始掌握文藝創作和表達的工具,有了進行自我表達的渠道。與此同時,農民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后,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產生文化表達的強烈愿望。因此,我們看到各種“農民藝術家”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涌現。

        鄉村文化內生動力被激活

        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農業的主人。鄉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可是,內生動力不足一直制約著我國鄉村文化的發展。長期以來,鄉村文化建設偏重于自上而下、由外向內的“介入”式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不管是送戲下鄉,還是送電影下鄉,農民都是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并未得到彰顯。

        如今,從周元強到“瓦依那”,從“村晚”到“村超”“村BA”,鄉村已經集聚起足夠的內部文化能量,這種在地化的、內生性的文化活動,既為農民所需,也是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的必要舉措。

        以農民影像為例,農民自發組織的拍攝與放映活動,已成為農村獨特的集體狂歡和文化儀式。它們有意無意地重新構筑起鄉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參與鄉村文化修復和重建,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涵養著文明鄉風。比如,周元強在哪里拍戲,哪里就像過節;趙蘭卿、劉祺云拍電視劇時,村民們關注的焦點就在劇組身上,村里打牌賭博、夫妻失和的現象都變少了。

        由村民們深度參與拍攝的影像作品,在鄉村內部的傳播效果也與外來的影視劇截然不同。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的安卡曼在村子里放映記錄該村生活的影像作品《色達麥隆》時觀察到,“每當片子里出現熟悉的人,觀眾都會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歡樂”。在社區影像拍攝者安卡曼的講述中,社區影像憑借群體參與度高、信息辨識度高、畫面感染力強等優勢,在生產和傳播階段形成不可小覷的聚合力,從而召喚空心化、離散化的鄉村集體經由共同的文化記憶進行整合與重塑,完成了當代語境下鄉村文化共同體的創建。

        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村村民組了個秦腔“自樂班”,每逢農閑便在村口廣場表演秦腔。他們吸引了當地很多秦腔表演團體的參與,形成一個鄉村藝術“嘉年華”。這種由農民自發開展的鄉村藝術實踐,讓曾經一度蕭條的農村有了歌聲、有了笑聲、有了活力。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聚著、發展著。

        內外聯動打造鄉村文化新樣態

        注重鄉村文化的內生式發展,不代表就可以忽視政府、高校、藝術團體等外部力量。要在珍視和保護農民藝術創作自主性、獨立性的前提下,謀求內外力量的良性互動。

        云南省洱源縣鳳羽鎮在社會機構的幫助下,借鑒國外藝術節模式,以守護鄉村獨特性為基礎,以發揮農民主體性為前提,引入當代藝術,講述本地故事,展現鄉村價值,形成了藝術鄉建的“鳳羽模式”。該項目創建農民畫社、“慢生活”學院、廢墟村莊博物館、空中稻田劇場等藝術空間,打造出鄉村文化新場景,不僅吸引藝術家入駐,還吸納當地農民參與創作。現代藝術與鄉村文化相融合,藝術家與本地農民“對話”,使得鄉村變成“露天美術館”,并帶動了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探索出“軟鄉村、酷農業、融藝術、慢生活”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北宋年間就因瓷聞名的景德鎮三寶村,近年來順應當地政府提出的“復興千年古鎮、重塑世界瓷都、建設生態之城”的發展定位,在古老的陶瓷藝術上發展出新文化。在當地政府帶動下,全村有七成以上勞動力從事陶瓷產業,村民們依靠陶瓷繪畫、制瓷工藝,探索出“陶瓷﹢民宿﹢旅游”的發展模式,古村煥發新活力,不斷吸引著年輕人返鄉創業,甚至吸引著外來的“新村民”前來旅居,形成了文化藝術與生態農業、旅游度假、創意產業等有機融合的鄉村新業態。

        云南鳳羽、景德鎮浮梁等地的藝術鄉建也離不開學者和藝術家的力量,他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者郭凈、章忠云等就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創辦了“社區影像教育”項目,鼓勵當地村民拍攝自己的生活,使得影像成為村民實現自我表達的新方式。由紀錄片導演吳文光主持的“村民影像自治計劃”,對10位來自全國9省區的村民進行影像制作培訓后,再讓他們返回各自的村落進行影像創作,項目第一階段產生了由村民創作的10部紀錄短片和1000多幅紀實圖片。時至今日,當年參與該計劃的部分村民還在吳文光團隊的鼓勵下堅持紀錄片創作,并積極參加國內外電影節展,他們的作品成為中國紀錄片創作領域的一道獨特風景。

        總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由鄉村社會內部生發出來的鄉村藝術實踐,重建了農村群眾的文化自信,點燃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星火。需要指出的是,外部力量在參與藝術鄉建時,應摒棄“局外人”和“精英主義”的文化姿態,堅守人民立場,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創造出農民真正需要的鄉村文化新圖景。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電影‘新鄉村敘事’實踐及路徑研究”〔21EC200〕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V国产V亚洲V日韩九九|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天天看天天爽天天摸天天添|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穿长筒袜的有夫之妇hd中文|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天天躁狠狠躁夜躁2021|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版| 日本乱码一卡二卡三卡永久|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渣男和渣女做不干净事情视频| 内射少妇一区27P| 网络色综合久久| 国产91精品不卡在线| 被两个同桌绑起来玩乳动态gif| 国产婷婷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人与动人物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8周岁女全身裸无遮挡| 在线亚洲小视频| GOGOGO免费高清在线中国|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你的皮肤很柔顺| 东方美女大战黑人mp4|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日本里番全彩acg里番下拉式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第一页|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小说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