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巴蜀《易》學價值重估

      發布時間:2023-11-15 10: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舒大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巴蜀全書》”首席專家、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汪璐(課題組成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周易》居六經之首,而易學有“在蜀”之稱。巴蜀《易》學歷史悠久,成果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巴蜀學人撰有《易》學著作370余種,現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構成中國《易》學史的一大奇觀。其中,揚雄《太玄》、衛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陳摶《易龍圖》(存序)、蘇軾《東坡易傳》、來知德《周易集注》等,無疑是中華《易》學的重要成果。《巴蜀全書》工程通過考察歷代正史、方志和目錄書籍、人物傳記,發現巴蜀《易》學發生甚早,著作綿延不絕,雖歷經淘汰,猶可考見漢代8種、魏晉6種、隋唐五代10種、宋代160種、元代14種、明代30種、清代150種,可謂代有其書,蔚為大觀。程頤說“《易》學在蜀”,全祖望謂“甚矣蜀之多《易》也”,姜國伊撰《易學在蜀賦》,劉咸炘稱“《易》學在蜀,猶詩之有唐”,謝無量撰有《蜀易系傳》及續篇,當代學人也對巴蜀《易》學源流進行過考述,學界已形成“巴蜀《易》學”概念。

        蜀易淵深,有利于《易》學探源

        《漢書》稱《易經》成書“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有一個長期形成過程。《周易·系辭傳》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即“伏羲畫八卦”的史影,自后又經神農“重為六十四卦”(鄭玄說),文王、周公擬定卦辭爻辭,于是《周易》經文始成。孔子晚而喜《易》,讀之韋編三絕,遂作《十翼》,然后《易》學大興。若追溯《易》學源頭,或許與西部有關。《周禮》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說明《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二易。《山海經》佚文“伏羲氏得河圖,夏后氏因之曰《連山》”,此夏后氏即夏禹。《荀子·大略》:“禹學于西王國。”《史記·六國年表序》:“禹興于西羌。”裴骃《集解》引皇甫謐言:“《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張守節《正義》:“禹生于茂州汶川縣,本冉隴國,皆西羌。”《三國志·蜀書·秦宓傳》曰:“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說明禹“生于廣柔”“興于西羌”自是戰國至漢晉的普遍傳說。

        鄭玄有“神農重易”“夏易曰《連山》”等說法。《連山》后世失佚,但其殘文斷句尚見于注疏所引。酈道元《水經注》于《淮水》引《連山易》:“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皇甫謐《帝王世紀》引《連山易》:“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余即啟或均)是也。”可見《連山》佚文含有夏代故實,應與禹制作(或其后人補作)有關。至于《子華子》:“出于一,立于兩,成于三,《連山》以之而呈形。”張行成:“夏曰《連山》,天易也;商曰《歸藏》,地易也,有法數而未有書;文王曰《周易》,人易也,始有書矣。”使“三易”與“三才”結合起來,這種“天、地、人”三方結構的思維模式,與古蜀崇拜“天皇、地皇、人皇”、揚雄《太玄》分立“天玄、地玄、人玄”、唐慎微傳《神農本草經》劃分“天藥、地藥、人藥”一樣,都是蜀人固有的思想框架。

        謝無量《蜀學會敘》謂“《連山》,禹制之”,是合乎情理和邏輯的。可見《連山》是《易》學之鼻祖,為大禹所作,應與古蜀文化有密切聯系。

        考諸箕子所述《洪范》,稱大禹得“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可知“五行”“八政”以及國家制度、政治文化等,或為大禹所傳。陰陽、三才、五行觀念以及早期“易經”,都有可能起于西部。考察巴蜀文獻,對探討《易經》起源無疑具有參考價值。

        綿延不絕,有利于學脈厘清

        巴蜀《易》學源遠流長,名家名著時有產生,《史記》載“孔子傳《易》于(商)瞿”,說者謂《十翼》即商瞿所傳,《文言傳》中“何謂也”和“子曰”等處,皆瞿與夫子問答之詞(明豐坊)。數傳至漢初田何,田何傳《易》于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王同傳《易》于楊何,楊何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征為中大夫,武帝立“五經博士”,可見商瞿為博士《易》祖。楊慎《升庵集·蜀志遺事》載:“孔子弟子商瞿,《世本》作‘商瞿上’,《文翁石室圖》亦作‘商瞿上’”,又云宋祁作《成都先賢贊》以商瞿上為蜀人。楊慎考宋羅泌《路史》與王象之《輿地紀勝》,認為瞿上城在成都雙流;曹學佺《蜀中廣記·成都府·雙流縣》又載雙流有商瞿里,治東十里瞿上鄉有孔子弟子商瞿墓;謝無量《蜀學會敘》稱偶見宋刻本《景文集》有宋祁所作《成都先賢贊》,認為“慎說良信”,因謂“《周易》之傳始在蜀”。漢初,隱士胡安亦居臨邛白鶴山傳經,司馬相如曾從之問《易》,其時約在文帝末年(公元157年)前。田何至惠帝時尚存,則胡安當與田何同時或相前后。田何在中原傳《易》時,胡安亦在蜀中傳《易》,二人時代應相距不遠。稍晚蜀人趙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云受(授)孟喜,喜為名之”。似乎“卦氣說”也與蜀人有關。自后嚴遵、揚雄等人傳《易》不絕,名家輩出,或開風氣之先,或集諸學大成。嚴氏《老子指歸》融會《易》、老、儒三家之說,揚氏《太玄》、王長文《通玄經》、衛元嵩《元包經》,皆依仿《周易》而造新經。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集漢《易》大成,宋有陳摶《易龍圖》開圖書《易》學先河,龍昌期《三教圓通》又以《易》會通三教,蘇軾《東坡易傳》多言人事,房審權《周易義海》匯集漢宋《易》說多達百卷,魏了翁《周易要義》《周易集義》更是兼治漢、宋,成一大淵海。至于張浚、張栻、李心傳,元代黃澤、王申子、趙采,明代熊過、來知德,清代李調元、劉沅,民國廖平、楊國楨、尹昌衡、劉子華諸家,都是不可忽略的《易》學大師。此外還有眾多不太受人關注的易家、易著和易文,不勝枚舉,謝無量稱“《周易》自漢盛至今,惟蜀人能傳之”并非虛譽。

        結合時代背景、學術大勢和《易》學流派,可以大致看出巴蜀《易》學的起承轉合:在漢代呈現“儒易老三學結合”狀態,嚴遵、揚雄是其代表;魏晉南北朝,仿《易》擬經,王長文、衛元嵩為代表;唐代是“漢《易》玄《易》兼收并蓄”,李鼎祚是代表;宋代是“圖書象數義理”統一和“儒釋道”結合,陳摶、蘇軾、龍昌期、張浚、張栻、魏了翁是其代表;元明是“象義漢宋結合”,黃澤、王申子、趙采、熊過、來知德是其代表;晚清“中西古今結合”,劉沅、楊國楨、廖平、尹昌衡、劉子華等是其代表。其起伏脈絡,大致經歷了大禹《連山》奠基易學,商瞿與博士傳承《周易》,漢代轉型,蜀漢兩晉變異,南北朝延續與依仿,隋唐五代統一,兩宋鼎盛,元明清初因襲與創新,晚清民國匯通中西古今等階段。厘清其延續不斷之學脈,總結其特點,分析其價值,有利于當今易學傳承發展。

        兼容并包,有利于《易》學史研究

        巴蜀《易》學家喜為集注集解,保存了大量古《易》舊說,對學史研究和返本開新都有助益。自魏王弼《周易注》盛行,漢《易》日漸衰微,至唐代王學遂占獨尊地位。幸而先有益州陰弘道撰《周易新論傳疏》,“雜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說,參訂其長,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稍后資州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廣輯子夏、孟喜,以迄何妥、孔穎達36家《易》說,在唐代官方《周易正義》所依王弼《易》外,保存瀕臨失傳的漢《易》資料尤多。該書系現存最早集解性《易》書,是研究漢代《易》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隋唐以前《易》學“諸書逸不傳者,賴此猶見其一二”,“千百年后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存耳”,“俾古人象數之說,得以綿延,至今弗絕,則此編之力居多”。

        至宋元明,巴蜀《易》家將蜀學“兼容并包”精神發揚到極致。熙寧間,成都房審權撰《周易義海》100卷,他鑒于“自漢至今,專門學不啻千百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或推之于互體,或失之于虛無”,于是集鄭玄至王安石百家,摘其“專明人事、羽翼吾道者”為一編;其對諸家說有異同或疑惑處,則加以評議,附于篇末。《四庫全書總目》云“自唐以來,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漢后三十五家之說,略稱該備,繼之者審權《義海》而已”。由于卷帙過大當時刊刻不易,后經江都李衡刪其精華而成《周易義海撮要》行世。綿竹張栻《南軒易說》合會蜀洛,補注《伊川易傳》所缺《系辭傳》,擴大理學《易》在巴蜀影響。蒲江魏了翁《周易集義》廣輯宋《易》,取濂洛以來大儒《易》說16家匯為一編,保存《易》說(如楊時、呂大臨諸家多已亡佚)和舊版(宋刻)最多,無異宋《易》淵海。而其《周易要義》又撮要魏晉及唐注疏,“主于以象數求義理,折衷于漢學、宋學之間”,其文字“雖主于注疏釋文,而采掇謹嚴,別裁精審,可謂剪除支蔓,獨擷英華”。元代資州黃澤《易學濫觴》“大旨謂王弼之廢象數,遁于玄虛;漢儒之用象數,亦失于繁碎,故折中以酌其平”。潼川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節錄程頤《易傳》、朱熹《周易本義》注文,又附《語錄》及己說,“折衷”程、朱,并存古義,認為“《易》中先儒舊說皆不可廢”,極具包容性。明代富順熊過(號南沙)撰《周易象旨決錄》“遠溯漢學,雖未必遽追梁、孟,然義必考古,終勝明人幻渺之談”;楊慎序其書:“《周易象旨》一書,兼采眾家之說,而多象數為主,亦北海、考亭之遺意也”。全祖望亦謂:“以予所見宋元《易》解一百五十家,明嘉靖以前亦數十家,南沙書中無不有之。”《四庫總目》云“在明人《易》說之中,固卓然翹楚矣”。清代雙流劉沅《周易恒解》兼容漢宋,不言象數,深非“歷代言《易》者,大半皆偏于術數”,盛贊“王輔嗣(弼)始專以理言,厥功甚偉”;又斥程、朱《易傳》《本義》瑕疵不少;其解經專重說理,潘雨廷謂其“理多可取”。巴蜀《易》學之匯集舊說,融會貫通,構筑起中華《易》學傳承的橋梁。

        勇于創新,有利于《易》學“兩創”

        在特定歷史積淀和時代背景下,巴蜀《易》學往往有超乎尋常的創新和創造。如漢代成都嚴遵《易》《老》兼治,《華陽國志》載其“雅性澹泊,學業加妙,專精《大易》,耽于《老》《莊》”;又假以卜筮,借卦以施教,著《周易骨髓訣》《卦法》,兼有儒、道、《易》、數術四術。宋代眉山蘇軾、陵州(今仁壽)龍昌期等人儒道匯通,雜引禪學。蘇軾《易傳》多雜道佛,朱熹撰《雜學辨》以是書居首;龍昌期儒道兼治,文彥博語其“浮英華而沉道德,先周孔而后黃老”,是兼容道家儒家;其所注《易》,范仲淹稱贊“深達微奧”。

        漢代郫縣揚雄、三國廣漢郪(今三臺)人王長文、后周什邡衛元嵩,皆是模擬《易經》以創新說。揚雄少時曾從嚴遵問學,“以為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張行成云《太玄》“義取于《連山》”。王長文系蜀漢犍為太守王颙之子,其仿《周易》作《通玄經》4篇,有《文言》《卦象》可用以卜筮,時人比于《太玄》。衛元嵩《元包》數用《歸藏》,體例與《太玄》相近,多奇字不易讀。《太玄經》《通玄經》《元包》在《易》學傳承的基礎上,表現出仿圣擬經的開放性和創新性。

        宋代陳摶(字圖南,自稱“西蜀崇龕人”,屬今安岳)《易龍圖》倡言先天、無極、河圖、洛書之學,用黑白點子解釋《易》卦起源,以為龍馬所負之圖,開啟宋代圖書《易》學先河,后來種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范諤昌、劉牧、黃晞,直到南宋朱熹等人,遞相傳授,影響中國《易》學十分深遠。元人王申子云“此二《圖》不知希夷以前何所托,至希夷始出,亦已奇矣”,當為其首創。臨邛張行成《易通變》窮極數學,取陳摶至邵雍所傳先天卦數等14圖,敷衍解釋,以通其變,魏了翁語其“頗得《易》數之詳”,發明甚多。

        明代梁山(今梁平)來知德獨處空山,覃思《易》理29年,自成一家之學,撰《周易集注》達明代象數《易》學創新的巔峰。專取《系辭》“錯綜其數”之說,以錯卦、綜卦論易象,人稱“矣鮮《易注》,繼往開來,亙百代而一見者”;全祖望亦謂“程子嘗言‘《易》學多在蜀中’,后三百年而蜀又以來《易》名于天下”;《四庫全書總目》更稱其“當時推為絕學”。民國簡陽劉子華《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兼及天文,會通《易》學闡釋與自然科學,運用八卦的邏輯結構分析太陽系,以八卦配星球,得出尚存一顆當時還未被認證的行星的預言,震驚當時歐洲。

        巴蜀《易》學作為一種地域性特征較為濃郁的思想體系,在促進《易》《老》會通、三教合一、仿圣擬經、兼容并包、引領學術文化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中華《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易》學源遠流長、博大包容、開放創新等特征,對《易》學探源、學脈梳理、舊學反思、創造創新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和借鑒價值。認真整理和研究巴蜀《易》學文獻,將有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4aa四虎在线|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福利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99re在线免费视频|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国产xx肥老妇视频| 骚包在线精品国产美女|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3300章极致易天下完整| 日本三人交xxx69|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加勒比|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攵女yin乱合集小丹|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69堂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bt在线官网| youjizz大全| 尤物网在线视频|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撕开奶罩揉吮奶头高潮av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ww在线观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 一级毛片一级片| 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