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挑戰杯回眸 大學生有解:稼穡之苦耕耘之痛
石河子大學的展臺上擺了一束棉花。它被千里迢迢從新疆運到貴州,棉桃壓得有些彎了,但還是能看出來,跟普通棉花相比,棉桃的個頭兒格外大。
在第十八屆“挑戰杯”科技成果展廳,石河子大學亮出了這束棉花成長背后的“秘訣”——水肥一體機。
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教師劉寧寧告訴記者:“在新疆,主要農作物的播種、收割、收獲全部機械化了,唯一在水肥管理這塊,目前主要依靠人工?!?/p>
新疆降水量少,滴灌技術已經被普遍使用。傳統的施肥方式是將施肥罐接在滴灌系統上,人必須在地里盯著,“(灌溉時間)有可能是早上、中午,也有可能是半夜?!?劉寧寧說。
而在新疆,每戶人家幾十上百畝土地,勞動耗費量很大。有時人離開一會兒,就可能導致施肥量過多或過少。多灌溉的水肥對于作物增收無益,而且還會污染土壤。對于降水少的新疆來說,節水也格外重要。
針對當前水肥一體化設備在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教師王振華和劉寧寧指導學生研發了這款水肥一體機。這臺機器有個小功率的吸肥泵,可以將肥料吸進來,讓水和肥料混合到一起。機器上安裝了一塊1平方米左右的太陽能板,在日照充足的地方,它可以滿足白天的日常使用。
水肥一體機下端有個出水口,可以直接連接到滴灌裝置上?;旌暇鶆虻姆室弘S著滴灌裝置滴到植物根部,容易被作物吸收。
劉寧寧告訴記者,新疆已經大面積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但人們大都憑經驗加肥料、攪拌,“施肥均勻度不高”。
有了這臺水肥一體機,人們只需要將肥料注入桶里、加好水,電腦可以嚴格控制每次的灌水量和施肥量,流量傳感器監測到灌溉的水肥量到達閾值量后,會自動關閉閥門,因此不會過量灌溉。他們還在手機端開發了App,農戶可以遠程控制,不必再像以前那樣跑到田間地頭手工控制。
劉寧寧團隊在試驗田里種了100畝棉花。4月-9月份這個生產周期結束后,他們算了算,節水量和節肥量約為10%,綜合下來每畝棉花大約增收50多元,每畝小麥增收近100元——在新疆,每畝棉花、小麥的收益為1000元左右,增收比例不算低。
在“挑戰杯”科技成果展示現場,一名男生矯健地爬上一個1米多高的農機,啟動引擎。隨后,他小心翼翼駕駛農機往前方設置的“坡坎”開動,農機右側的履帶緩緩爬上坡坎,左側履帶還在地面上,機身始終保持水平。
記者了解到,這款農機可以適應丘陵、山區等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突破了傳統農機難以在丘陵、山區行走作業的技術瓶頸。
緊挨著這臺農機的,也是一個“大家伙”,紅色的車架上載著兩個大塑料箱,上面分別寫著“大豆藥箱”“玉米藥箱”,這是河南農業科技大學一支團隊研發的噴霧機。
近年,為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提高產能,國家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但這兩種作物的除草劑不能混用,以往通??咳斯姙⒊輨?,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因為農藥飄移而對另外一種農作物產生藥害。
河南農業科技大學學生李俊瑩所在的團隊通過兩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農田衛士——增程式多用途噴桿噴霧機”。它的防飄移裝置可以分隔噴灑區域,以免藥物混合對作物產生藥害。它的噴頭分布和噴霧壓力也有講究,能使藥液更好地附著在作物表面,提高農藥利用率。
“我們這款作品還配置了增程式電力驅動系統,有純電力作業模式和增程作業模式?!崩羁‖撓蛴浾呓榻B道,“在純電力模式下它能夠依靠純電力驅動,增程作業模式能夠提升續航里程,一次性作業500畝?!?/p>
李俊瑩說,該研究成果目前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并在黃淮海地區的3萬余畝農田推廣應用。
實習生 盧世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