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促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多舉措助力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步
央視網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在浙江紹興聯合主辦了第二屆全國工業和信息化技術技能大賽,比拼的都是眼下工業信息領域的高精尖技術。那么,這場技能比賽究竟比什么、怎么比?來看記者的報道。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我身旁這一個個小隔間就是選手的比賽工位,可以看到有不同顏色,代表著四個賽項,分別是工業互聯網安全、汽車芯片開發應用、工業大數據算法、5G+虛擬現實開發應用。除了工業大數據算法這一項,其他三個賽項都是今年新設立的。
大賽組委會賽項負責人 周峰:聚焦新的趨勢、新的產業需求,聚焦目前行業急需的一些技術難點,像汽車芯片現在是非常火熱的一個賽道。
這就是今年新增加的汽車芯片開發應用比賽,雖然沒有熱火朝天的競賽場面,但是選手們一點也不敢松懈,他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借助模擬智能汽車,進行硬件仿真下的自動駕駛。這項比賽跟現實的聯系非常緊密。就在幾天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正式宣布,我國啟動了智能網聯汽車量產應用,無人駕駛的汽車也可以在獲得許可后正式上路了,這意味著智能網聯汽車迎來了大發展。賽事負責人告訴記者,增加這個項目不僅是為了選拔人才,也是對現有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高技能人才進行一次摸底。
不僅是汽車芯片應用比賽,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新增的比賽項目中,無論是5G+虛擬現實開發應用,還是工業互聯網安全比賽,都是未來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
大賽組委會賽項負責人 趙志海:大賽結合工業制造的實際場景需求,覆蓋更完整的考核點,所以會有比較多的工作環節需要來完成,能夠更好去檢驗我們選手在技術技能這方面的能力。
也正是因為代表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這次比賽吸引了全國110家企業、201所院校的1000多名選手前來參加比賽,也創下了全國同類比賽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紀錄。
以賽促學 選手技能如何與產業發展同步
賽事組委會想的是把行業熱點、未來的產業動向和實際相結合,利用比賽來評估一下眼下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專業情況,那么,參賽選手們對這樣的比賽又是怎么看的呢?
記者:你覺得比賽難不難?
職工組選手 黃慶勛:挺難的,比的內容在我們現在制造業里面應用可能還沒有達到那么廣泛,也讓我們看到將來應用到生產上是比較有未來的。
職工組選手 刁婉睿:比賽里面有一些項目,我們平時沒有涉及到,可能也是我們的一個短板,需要以后多多學習。
代表企業參賽的選手們告訴記者,如何保證自己掌握的知識能同步產業的新發展成了他們最為關心的事情,不少學生選手也有這樣的想法。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是決賽的參賽表,可以看到,這次的選手有1000多名。我發現,選手里將近一半都是學生,他們大部分來自職業院校。主辦方告訴我,和去年相比,今年學生的比例提高了30%多。
學生組選手 徐婉琪:它主要是實操這種大機器,我們主要是用Java類型的代碼,就跟這種大機器實操不太相關,我感覺確實掌握的知識太少了。
學生組選手 林靖:個人覺得課本上的東西還是離實際的這些操作有點遠了,但是網絡安全行業知識已經一年甚至半年就會更新一次,通過比賽更好地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跟實際做一個結合。
采訪中,給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個詞就是“同步”。選手們希望自己所學能和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同步,幫助他們及時了解產業最新變化,適應發展需要。
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劉明亮:大規模的技術技能人才在這里鍛煉、培養、提升,我想這些人才進入到產業當中,一定是對于產業發展重要的人才資源。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三成。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51所,在校445萬人。記者在技能大賽現場發現,不少學生感覺理論知識學習和產業最新發展有所差距,那到底該如何讓這些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呢?怎樣能更好地培養人才來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我們的記者進行了調研采訪。
在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記者看到,幾名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學生正在基于工廠的真實生產制造流程,搭建一個5G智能工廠的微縮場景。在校期間,他們將完成數十個像這樣的實訓項目,包括數字技術、開發平臺、產線數控等。
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在校期間能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并且選擇個性化的成長路徑,畢業后在市場極具競爭力。如今,重慶幾十所職業院校都設置了這樣的工業互聯網實訓中心。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級調研員 龍海濤:圍繞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現代制造產業集群,開展相關技能人才培養,目前全市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能人才已經超過10萬人,每年還培養輸送優秀人才2萬名。
這樣的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一些地方聯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重要方式。在濟南,這樣的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是和業內知名企業共建的。
不僅在山東,在安徽,這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這幾年發展迅速,很多專門培養汽車技能人才的學校優化了課程,根據企業的需求調整授課內容。
阜陽技師學院副院長 陳偉: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工廠技術是非常先進的,特別是基于數字孿生的虛實結合的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因為他既要懂機又要懂電,還要懂網、懂人工智能。
老師告訴記者,這兩年,他們在與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企業談合作時,曾一度感覺接不住企業的“用人訂單”。所以,眼下他們主動與150多家企業合作,整合24個專業,規劃建設了包括新能源整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全新專業。
阜陽技師學院副院長 陳偉:職業院校絕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到企業去了解最新的技術發展、技術動態和企業用人的需求,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專業和課程設置。
產教融合 破解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要培養一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不容易。那么,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加快,未來如何更好地培養高技能人才?繼續來看報道。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專家 吳德貴:產業發展,人才是支撐、是引領,特別是人工智能、新能源這一塊需求非常旺盛。這幾年,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不僅是國內,出口量很大,而且從技術層面提高的速度也比較快。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產業人才需求的最新預測報告,今年以來,這些領域的人才總體規模持續增長,其中,人工智能領域從業人員數量比上年增長了28.4%,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業人員數量比上年增長了18.4%。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發展處處長 程宇:要摸清產業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上的實際需求,要加快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專業群,這樣構建一批適應產業發展的學科專業,有效破解產教協同育人的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的根本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