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理進入負重前行、爬坡過坎關鍵期 新版大氣治理計劃有何變化
國務院近日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這是國務院發布的第三個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26個部門聯合制定。
在國新辦今天下午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指出,當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進入了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新版《行動計劃》明確了我國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改善目標、重點任務以及責任落實。
“我國現在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煤源性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劉炳江表示,這表現在重污染仍然多發頻發,產業結構偏重化工、能源結構偏煤炭、運輸結構偏公路的情況還未得到根本改善。此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治理還在路上,氣象問題也給空氣質量改善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劉炳江表示,面對新任務新問題,在總結過去10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礎上,本次出臺的《行動計劃》延續了“大氣十條”和三年藍天保衛戰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主要指“減煤、汰后、控車、治污和抑塵”五大路徑,同時也明確了當前治理的三大特點。
一是突出工作重點,堅持PM2.5改善為主線,當前我國空氣質量污染還是以PM2.5為主要矛盾,明確PM2.5的下降目標。
二是堅持系統治污,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的調整,尤以交通領域的低碳綠色轉型量化指標最多,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三是強化聯防聯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2+26”城市變為“2+36”城市,長三角與京津冀基本上協同打通,整體解決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
劉炳江表示,通過10年的持續攻堅發現,在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及周邊交界地,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城市PM2.5濃度和原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接近,成為污染較突出的地區,被納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城市。
“國家支持的力度要大一些,任務壓得也要重一些。”劉炳江說,這樣就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連為一體,能夠系統、整體地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在劉炳江看來,目前我國空氣質量改善得還不夠,去年全國339個地級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五六倍,是發達國家的2-4倍。他介紹,綠色轉型不能一蹴而就,是否會出現停滯或波動要從幾方面來看。
首先,當前空氣治理面臨新的機遇,即交通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霸絹碓礁杏X到移動源的污染顯得更加突出?!眲⒈f,每次霧霾都能監測到,氮氧化物是拉動PM2.5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
在《行動計劃》中,交通領域的低碳綠色轉型著墨最多、量化指標最多,也是措施最具體的一個章節:貨運結構調整更加聚焦煤炭、重點行業、港口等關鍵領域;機動車清潔發展更加強調新能源化;非道路移動化更加強化綜合治理;成品油質量更加突出全鏈條監管。
此外,還要考慮氣候條件。劉炳江介紹,據氣候專家的預測,今年我國進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過程。且從另一個大周期來看,每隔20年,我國就進入沙塵頻發、高發時期,今年上半年沙塵多發現象已非常明顯。
劉炳江還提到,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無論是煤炭消費量、鋼鐵產量、有色金屬產量、原油加工能力、發電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三大結構還未發生根本性轉變。這種情況下,今年我國空氣質量確有波動,屬正常范圍,也恰恰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過去10年來,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連年增長,累計下達2000多億元,最大影響表現在有力解決了農村清潔取暖難題。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和超低排放電價政策的實施,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基地。此外,我國每年兩百多億元的環境保護稅收,超過80%來自大氣領域。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也將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劉炳江說,目前的環境保護稅主要針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下一步,將加快把VOCs納入征收范圍,發揮稅收激勵約束作用,多排多繳,少排少繳,調動企業VOCs治理積極性。下一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的修訂研究工作也將啟動,同時將進一步加大相關領域的信貸融資支持力度,加強科研攻關。
本報北京12月1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