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有一種熱烈的青春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在新時期,如何不斷鞏固各族各界青年緊跟黨走、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用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中華文明涵育青少年,引導各民族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西藏的實踐值得深度觀察、長期關注。此次“中國式現代化——青春‘記’行”集體采訪中,本報派出記者前往雪域高原,與這里的年輕人交朋友談思想,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學習,記錄他們的付出、努力和希望。
11月6日,徐燕梅拿到了人生第一枚、也是她認為最重要的一枚“勛章”——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愿者留藏工作紀念章。她到西藏工作已近10年。
截止到12月11日,這款紀念章共發出去864枚,代表著至少有864名大學生通過西部計劃留在雪域高原并超過5年。隨著紀念章陸續發放至西藏7個地市,這一數字還將大幅增加——留藏志愿者中超過70%的人在市、縣、鄉三級。
這項由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今年已滿20歲。“服務西藏”是其中的七大專項之一。
據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統計,20年來,共有12877名志愿者來藏服務。近5年,西部計劃志愿者留藏率上升了兩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加入志愿服務西藏行列,就像紀念章上刻的12個字:服務西藏、扎根西藏、建設西藏。
徐燕梅最早是被西藏的藍天白云吸引的。2014年8月,她從四川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畢業,到西藏自治區林業廳(現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下屬的一家事業單位服務,隨后被“借”到林業廳政工人事處工作。
“當時干工作就按照正式員工對待的,沒有因為是志愿者而有什么區別。”徐燕梅說,服務滿2年,可以參加自治區針對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愿者舉行的留藏考試。2016年,她順利通過考試。
“近年通過留藏考試留在技術崗位的人才更多一些,他們為西藏的生態保護作出了貢獻。”徐燕梅說,每年都有5至10名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在西藏林業和草原局服務。
在從事人事工作的徐燕梅看來,近些年的志愿者與“西部計劃老人”都擁有共同的品質——吃苦耐勞、踏實勤奮,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更多才多藝,“有新思想、新思路,也敢表達”。
團西藏區委權益志工部負責自治區西部計劃項目管理。該部門負責人去年調研時,多個當地市縣組織部門的負責同志明確提出“要人”。
“經過兩三年志愿服務,許多孩子與當地融合得很好了。”團西藏區委權益志工部副部長金美南杰喜歡將西部計劃志愿者稱為“孩子”。在他看來,這些孩子們給西藏干部群眾留下“接地氣、肯俯下身子干事”的好印象,很多地方把西部計劃定位為人才引進項目。
2021年7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到西藏考察調研時要求,西藏自治區要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
當年8月,西部計劃西藏項目辦公室在專項內實施“強邊”子項目,選拔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組織紀律較強、身心健康、具有奉獻精神和吃苦精神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到邊境縣的服務崗位。3年來,已選派620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到西藏的全部21個邊境縣。
來自廣東省肇慶市的石鵬耀是其中的一員。2021年8月,他作為第一批“強邊”專項志愿者,到米林縣(現米林市)服務。
“祖國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石鵬耀最初只是因為大學畢業前一直未出過省,想到遙遠的地方去見識一番,就從祖國的東南沿海跑到了大西南。
在石鵬耀眼里,當地的人比米林市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峰更純粹、更美好。西藏地廣人稀,鄉鎮之間、村莊之間隔得遠,他們下鄉工作,在路邊招招手就能搭上本地人的順風車。
米林市瓊林村有座當地珞巴族人民自發保家衛國的“紅色小牧屋”。“邊境有強大的解放軍保護,作為志愿者服務好當地發展,就是對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最大的貢獻。”石鵬耀說。
今年,他續簽了協議,打算繼續服務一年再參加留藏考試。他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原本反對,但看他態度很堅決,也不再提反對意見。留在西藏發展,是他給自己的規劃。
今年7月28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共青團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動員引領廣大團員青年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挺膺擔當的決定》,號召組織動員青年積極投身衛國戍邊,在“西部計劃”、共青團對口援藏援疆等活動項目中,拓展和強化衛國戍邊工作內涵,動員引領更多青年投身邊境地區建設、維護海洋權益,切實展現強邊固防的青春擔當。
金美南杰說,邊境縣缺少醫學、教育、計算機等方面的志愿者,“強邊”專項的大學生志愿者把所學的知識帶了過去,一些緊缺的專業人才得到了補充。
畢業于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周妮正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人民醫院服務。她是2021年第一批“強邊”專項志愿者中的一員。
剛到的頭一年,她協助援藏醫療團隊為當地兒童篩查先心病,總共篩查263人,確診并完成手術7人。
在平均海拔超過4300米的噶爾縣待了兩年,皮膚變黑了,臉頰還有一點“高原紅”,在飯館“喝著甜茶、吃著藏面”,周妮常被當成本地人。
噶爾縣有一條陜西路,是陜西省援建的,還有北京路、河北路……每次看到這些以省份命名的大道,周妮就會感嘆“中國人的團結”、感激“上一輩人的努力”。
周妮喜歡站在噶爾縣的高處眺望岡底斯山脈,以前地理課本上的地名,真正進入到視野后,內心涌現出的是“層巒疊嶂,宏偉壯闊”。她準備考到海拔更高的西藏那曲市聶榮縣。
“那里需要醫療崗人員。”周妮說,目前她在行政崗服務,未來還是想做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她學的中醫與藏醫有相通之處。
另一個原因是現在那曲有直達周妮老家陜西咸陽的火車。她是獨生女,父母因年事已高不能上青藏高原。“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她找到一條相對方便且“便宜”的回家路線。
在邊境,祖國疆土的遼闊可以通過路費和乘車時間來衡量。
這兩年,從噶爾縣回咸陽,周妮要先從阿里坐飛機到喀什中轉,再飛到西安,前后約需要兩天時間。如果順利考到那曲,她可以乘坐直達咸陽的火車,全程需要二十七八個小時,硬座只需要200多元。機票則是2600元。
這幾乎要花掉她三分之二的月收入。在阿里,周妮拿到的是西部計劃志愿者中最高的補貼——超過海拔4500米以上為最艱苦的四類區,扣除社保后,到手補貼為每月4001.54元。
西部計劃的補貼由中央財政和西藏共同承擔。截至今年,在西部計劃西藏專項方面,團中央協調財政部每年撥付專項資金8760萬元。
“選擇了志愿服務,金錢并不是最重要的。”周妮說,一起來到西藏的志愿者,有的在海拔較低的地方服務,補貼更少,當地消費高,每月其實剩不下多少錢。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計劃這句廣為人知的號召,是西藏的志愿者的真實寫照。他們為西藏服務、為邊疆奉獻,也在和雪域高原上的服務對象共同成長。
“你是我的精神支柱,很幸運在這個熱烈的青春遇見你,你就像一束光照亮我的生活!”今年到林芝市邊境縣墨脫縣完全小學支教的李思瑩,再次收到10歲的西嘎卓瑪的信。只是這一次,是西嘎卓瑪偷偷放到她辦公桌上的。
看到這封信,李思瑩在社交軟件上寫了一句話:“我為什么而活著?”她想,天上的星星那么多,不是最亮的那幾顆才能被稱為星星,那些看不到的,也在散發著自己的光芒,“原來,我做的事情真的是有用的”。
西嘎卓瑪既是李思瑩的學生,又是她保持了兩年聯系的“筆友”“網友”。
2021年6月,在墨脫縣服務的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組織“大手拉小手,晉師筑夢格桑”活動,通過山西師范大學的在校生與墨脫縣完全小學的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讓他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引導墨脫縣的小學生交朋友、長見識。
西嘎卓瑪當時上小學三年級,李思瑩正在讀大學二年級。她們常常互通書信、在網絡視頻中見面。
李思瑩用手機視頻帶著她“游覽”山西師范大學:教學樓、毓秀湖、食堂、圖書館……西嘎卓瑪在一封信中說:“如果你來到了墨脫我會帶你去足球場玩游戲!如果你餓了,我就給你買10根烤腸或10盒巧克力哦!還可以去白ta(塔)看全景,拍美照!”
兩年后,李思瑩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看到了因害羞躲在兩名同學背后的西嘎卓瑪、那座實際上是觀景臺的白塔和那個周長約200米的小小的足球場。
墨脫縣完全小學副校長、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格桑德吉告訴李思瑩,現在國家對墨脫的支持很大,尤其是教育,孩子們在物質上不缺什么,他們更需要家庭和親人的關注、精神上的陪伴。
孩子們確實把山外來的年輕志愿者們當親人。在課間,只要李思瑩和其他幾名“志愿者老師”出現在操場,一些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小學生會沖上來抱住他們。
李思瑩會梳理孩子們飛揚的亂糟糟的頭發,為孩子們縫衣服,小時候學過的刺繡派上了用場。
“可能因為我們比較年輕、隨性,孩子們更愿意說一些悄悄話。”李思瑩說,有的女生第一次出現生理期而不知所措地找到她,她會幫助孩子們處理、教孩子們如何使用衛生用品。
李思瑩在一年級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助理,帶三年級和四年級的科學課,還在教務處做行政工作。
她的學生來自門巴族、珞巴族、藏族和漢族等多個民族。許多孩子能歌善舞,“音樂一響馬上就能唱能跳”。
是這些孩子讓李思瑩終于明白,為何總有往屆研支團的學長學姐辭去在其他省市的工作重新回到墨脫。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在墨脫支教期間,李思瑩經常想起這句詩。
她說,雖然通向外界的公路修通了,但是墨脫到最近的城市林芝一般仍需要半天時間,道路受到地質災害影響也很大,許多孩子很少走出過大山。
“墨脫的孩子們站在操場上,往遠處望去的時候其實是看不到外面的。”她希望通過西部計劃,成為孩子們的一名“開窗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