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這座草原古城,800年前曾是商賈云集的顯眼包?|民族交融交錯地帶之①
開欄的話:
地理環境是孕育文明的搖籃。我國三級階梯式地貌,形成了不同的交錯地帶。這一復雜的地理結構,孕育了中華民族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與對外開放的包容性。
本專欄以交錯地帶人群發展歷史,展現這一區域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展示中華民族形成的地域經驗。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有一處極具歷史研究價值的元代遺址——集寧路古城遺址。遺址東距張家口市140公里,南距大同市90公里,向北進入蒙古戈壁草原,向南進入中原腹地,是草原絲綢之路東端的一個重要起點。這里曾是一座繁華的草原城鎮,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匯之地,各民族在此交錯雜居,不同風俗、文化在這里聚集、融合、傳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兼容并蓄的北疆文化。
千年回眸 古城遺韻
北方草原民族有“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俗和生產生活法則。1192年,金章宗·完顏璟選擇位于金、蒙、契丹界的白火濼(今白黃旗海)東岸,設置由中央政權主導的、稱作“集寧”的春市場。之所以稱“集寧”,蓋取“集市安寧”之意,集寧路古城由此而來。
古城北依環狀山地,南臨黃旗海(金代稱白水泊),依山傍水,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適合于游牧居住、農耕交往。古城地表存有東、北城墻,西城墻與南城墻湮沒于地下。
古城東、西墻各設一城門,東門位于東城墻北段,外置方形甕城;西門位于西城墻中段,外置馬蹄形甕城。城內道路為六縱七橫,將古城分為三十一個單元。城內北部正中有一大型的建筑臺基,臺基南部為市肆遺址。城外西側有一條南北向的道路與西門甕城及城內道路相連。
史書《金史·地理志》記載,“西京路下屬撫州,轄有柔遠、集寧等縣。”金時的撫州相當于現在的地級行政建制,其所轄的柔遠(今河北省張北縣)、集寧為縣級建制。
元朝建立后,元憲宗(1251——1259年)將集寧縣升格為集寧路,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建制,集寧路隸屬于中書省,被視為元朝的京畿腹地。
從古城遺址的規模和出土文物的情況判斷,當時的集寧路曾是一座繁華的草原之城。這樣一座歷史古城被戰火與歲月掩埋,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想與感慨。
文化交融 古今傳承
雖然史料中有過記載,但集寧所在的確切地理位置一直無法確定。直至1922年,在原察哈爾正黃旗的八蘇木大土城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在古城的孔廟遺址中,出土了一塊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刻制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廟學碑”,碑上刻有“集寧”。經史學家考證,這里就是金代集寧縣、元代集寧路的遺址。
元朝中央政權為了有效地治理國家,大力傳播儒家文化。各帝王尊儒崇孔、大興孔廟,將儒家文化作為統治政策的基本內容,孔子更是被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這是歷朝中給予孔子的最高封號。
今日存于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的集寧路“大成至圣文宣王廟學碑”,記載了元朝皇帝對孔子的無上尊崇,是元朝儒學在集寧地區傳播的重要見證。通過大力推崇儒學教育,元朝進一步實現了文化的融合發展。
集寧路遺址發現時,平綏鐵路正在修筑。原設計在平地泉建設車站,但因受當地教會勢力的阻擾,只得將車站改建在老鴰嘴子(集寧前身),取名平地泉車站。1922年民國政府擬在平地泉一帶建立平泉縣,但因與河北省平泉縣同名而不得。
在另選縣名時,便采用了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石碑上的“集寧”兩字,近代集寧由此誕生。1924年2月15日,集寧縣正式成立,集寧的名稱就此沿用下來。一個消亡的古城和一座現代城市由此實現了銜接與傳承。
商賈云集 互嵌發展
元朝時期,歐亞大陸南北、東西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而又廣泛,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集寧古城正處于由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元朝升集寧縣為集寧路,修筑堅固城池,用以護衛居民、商族和物品。
這促進了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人士互惠往來。北地以毛織品、野獸皮、大畜、鹽鐵等物品,與中原交換白銀絹帛、茶綢等,可稱公平互市,利政利民。游牧民族所必需的生活用品、手工業品源源不斷地由中原輸入漠北,與此同時,“中原雜畜被野”,推動了中原農耕生產力的發展。
在集寧路古城的中心地帶,發掘出一處完整的市肆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房址分布在十字街道兩側,臨街房屋呈格欄式布局。據推測,臨街房屋可能為居住、交易場所,里側的房屋則為作坊或存放物品之地,是古城進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集寧路古城中市肆遺址位于直達西城門的十字通衢兩側,屬于城市的居中要害部位,充分說明元朝對集寧路古城商業貿易功能的高度重視。
當時的集寧路作為一座塞外的商業城市,城市功能完備,商品交換的內容也十分廣泛。
在集寧路古城遺址中集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錢幣,總數已達3萬余枚。在十字街繁華地帶臨街的一些房址內,發現有烘烤食物的爐窯,爐窯內殘存有烤焦的食物,在一些房址內還發現有成串的首飾及玉石的玩物飾件。另外,在東西向街道東端的一組房屋內,發現有9處窖藏,除出土瓷器外,還有一套銅勺、銅匙、銅碟等器皿,結合瓷器的底足處“王宅藥鋪”的款識推斷,應是一處大型藥店所在。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在景德鎮專門設立主管瓷器的機構——浮梁瓷局,隸屬匠作院下的“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這是中國歷朝唯一的專管瓷器制造的官方機構。唐宋流傳下來的瓷器制造技術在元朝得到了空前的交流與發展。以景德鎮為中心,龍泉窯、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等各大名窯繼續擴大生產,同時一大批民窯也在大江南北興起,一時間窯煙遍起。
中原東西南北各大窯口的瓷器大量云集集寧路古城內。據統計,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各大窯系完整瓷器達200余件,可復原瓷器7000余件,瓷器標本上萬件之多,質量上乘,精美絕倫。特別是在集寧路古城遺址內發現的窖藏19、窖藏24出土的完整青花瓷器7件,集中一次性出土成套青花高足碗6件,成為重要的考古發現。
從景德鎮到集寧路,距離數千公里,人畜輾轉運輸,一路坎坷。出土的中原各大窯系質量精美瓷器,見證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昔日繁華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民委整理供稿)
監制 | 王翔宇
責編 | 才麗媛
審核 | 藍希峰
制作 | 胡曉蝶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