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預期目標!中國空間站腦電測試研究前景可期
央視網消息:1月24日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1000天。在太空的這1000個日夜里,天和核心艙共迎來了6個航天員乘組、6艘貨運飛船,與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完成交會對接,形成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介紹,2024年,中國載人航天共有6次大任務,即將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八號和十九號兩個飛行乘組6名航天員目前已經確定。中國載人登月工程于2023年立項,2024年載人登月也將加速穩步推進。
中國空間站腦電測試完成首個階段目標
航天員們在中國空間站內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開展科學實驗。在已經在軌實施的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中,有一項已經完成了首個階段性目標任務,那就是在軌腦電測試實驗。
什么是空間站在軌腦電測試實驗?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王波:從神舟十一號開始,我們就開始了首次腦電實驗。通過腦控機器人驗證了腦機交互技術的在軌適用性。從空間站任務開始,我們陸續開展了數十次的在軌腦電測試,建成了一套平臺,發展了一些研究范式,實現了一些模型的檢驗,應該說達到了我們空間站建造期的預期的目標。
腦電測試實驗如何測?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曹勇:在整個實驗的開始,航天員會被引導進入一個靜息的狀態,采集一段相對平穩的狀態的數據,作為我們后續任務數據的一個基線。
記者:之后他們還要進行什么樣的操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曹勇:在靜息完之后,航天員主要開展的操作就是根據我們這個任務的一個進程,操作操縱桿以及按鍵,對這個任務進行一個回應。此外,我們會結合腦電采集的數據情況,綜合判斷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的狀態。
為什么要開展在軌腦電測試研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王波:我們的研究目的其實有三個,一個是看空間環境對腦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第二個看一下人腦在空間怎么適應環境,重塑自己的神經。第三個我們要發展或者驗證一些腦能力提升的技術。
從遠期來看,在空間站開展在軌腦電測試研究,為的是探索宇宙對人腦演化的奧秘,揭示生命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機制,從而為開發類腦智能體提供新思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