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青年就業創業 直播電商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
從一根網線、一臺電腦的網店做起,到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個打光設備的“直播達人”,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隴南市“隴上莊園”網店負責人梁倩娟的創業路走了11年。通過直播鏡頭,梁倩娟向粉絲分享著甘肅的山水風光和特色物產。
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興起,鄉村生活、鄉村農產品等一大批“鄉村標簽”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東風”,越來越多的鄉村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同時依托直播模式展現了更多的鄉村生活印記,從文旅、非遺、手藝等多方面進一步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并創造了大量新行業新崗位,也為破解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提供了新思路。
短視頻直播,提供規模化就業新空間
直播間里,1986年出生的甘肅姑娘梁倩娟是“帶貨達人”。她還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增收,讓直播帶貨等數字化手段惠及更多人。
初中畢業后,梁倩娟跟隨鄉親們“南下”廣東,進入工廠“謀生計”。但她想回鄉工作,覺得家鄉一望無際的梯田蘊藏著寶藏。每年春天,家鄉的山里飄著槐花的香甜。在外地,她再沒喝到過那種“甜到心里”“把人甜化了”的槐花蜂蜜水。
“酒香也怕巷子深。”彼時,優質農產品如何走出甘肅是擺在梁倩娟面前的難題。2013年,隴南市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的消息給了梁倩娟信心。沒有過多猶豫,她便選擇辭職回鄉,在網上開起了小店,致力推介隴南土特產。
直播帶貨興起后,梁倩娟將工作中心從電腦上轉到直播鏡頭前。她認為,直播帶貨能更直觀地讓消費者感受產地風光與產品優勢。在梁倩娟看來,這不僅是在賣貨,更是一種人文的“輸出”。她不僅是“帶貨達人”,也是“旅游推薦官”。
創業多年來,梁倩娟對于有意愿做電商、學習直播的老鄉,也會傾囊相授,教他們如何進行直播。直播帶動了當地許多老百姓就業創業。
當前,就業問題受到關注。梁倩娟認為,要持續擴大就業“蓄水池”,拓寬就業崗位和增長點才是解決之道。
“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平臺正在敲開就業新機遇的大門,直播業態融入了傳統行業,融入了鄉村振興,激發了消費潛力,帶動了生產規模,為社會整體就業增長注入了新動力,為應對就業挑戰提供了新啟發和新路徑。”為此,梁倩娟建議更好地發揮短視頻直播生態吸納規模化就業的作用,為普通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直播電商,返鄉青年就業創業新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瑤說,在推動全面鄉村振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過程中,她深知培養新生力量的重要性。
隨著新壩鎮返鄉創業、回村任職的青年越來越多,這名90后全國人大代表開始考慮如何帶動周邊返鄉青年“抱團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
徐瑤發現,直播電商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進一步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中的新增職位。投身“直播間”正是年輕人邁入創新創業領域的一次絕佳實踐機會。在她的推動下,當地鎮政府成立返鄉大學生創業聯盟,將全鎮回村任職的大學生聯合起來,針對他們的創業項目提供優惠政策和技術支持。
徐瑤提到,當地共青團組織提供了很多幫助,協調各方面資源,讓創業青年真正享受到政策優惠和團組織的關心。比如,團連云港市委舉辦2023年連云港市電商直播技能大賽,積極培育電商技能人才;組織青年主播開展“青耘中國”助農直播活動12場。
作為團江蘇省委副書記(兼職)的她希望團組織能夠繼續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指導、低成本的創業資金保障、全方位的創業經營支持,進一步助力青年創業就業,讓“青春小店”煥發活力。
這些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農民馬慧娟更深刻感受到網絡給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多年前,她靠一部手機,在QQ空間等網絡平臺上發表文學作品,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拇指作家”。
2月26日,馬慧娟第一次嘗試直播帶貨,熱情地推薦著家鄉的枸杞、黃花菜等好物。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直播帶貨的1小時里,觀看人次達199.2萬。
馬慧娟所在的紅寺堡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紅寺堡的故事就像寶藏一樣,馬慧娟認為,通過培訓讓老百姓掌握直播技能是打開寶藏的鑰匙之一。
對于直播帶貨,馬慧娟也進行過相關調研。她希望年輕人認識到,任何行業都不存在“一夜爆火”“一夜暴富”。她建議,從事短視頻、直播帶貨的年輕人可以先在該行業就業,再尋找創業機會;通過三五年的鍛煉,把行業摸清,創業的成功率也會直線提升。
多措并舉,助力直播賦能鄉村振興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就培養直播運營人才更好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她在調研中發現,電商直播近年來的突飛猛進,推動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新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直播的快速跟進,在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幫助縣區級農民增收脫貧,促進返鄉創業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江蘇,丹陽眼鏡、蘇州碧螺春等多個地方性好物都在直播帶貨中交出優異答卷。魯曼分析,農產品直播營銷方式宣傳簡便,技術門檻低;可以將小規模經營的分散農戶通過網絡有機組織起來,成為連接風格化商戶規模的橋梁,有利于實現小農戶與農產品大市場的有機銜接,也有利于邊遠山區的鄉村振興。
經過調研,魯曼也注意到,受農村電商基礎條件、人才支撐方面的影響,農村電商直播發展存在著缺乏特色品牌、平臺設施落后和農村主播不專業等問題。
為此,魯曼建議,大力發展農產品直播帶貨的鄉鎮應建立一套體系完備、高效便利快捷的倉儲保鮮冷鏈體系,保障電商直播運營全過程實現線上和線下有效銜接。此外,對從事直播帶貨的就業創業者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普及與宣傳,促進農產品電商直播走向規范化、品牌化。
魯曼呼吁,農村電商直播必須注重“三位一體”,即提供優質特色農產品、體現質樸民俗的村播、具有鄉村情的直播內容。她強調,農村電商發展也應重視縣域農產品品牌打造與推廣。政府應擔任指導者角色,調動各類資源和資金,充分利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優勢提升社會關注度,依托各種展銷平臺宣傳品牌理念,擴大鄉土農產品知名度。同時,相關部門應對農產品種植地、加工地、儲存地進行嚴格的衛生監管,對消費者下單后每一個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實施全方位監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