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豬周期”有望下半年開啟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2月7日-2月13日,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14.99元/公斤,環比下降5.2%,同比下降54.3%
2月以來,生豬期貨及現貨價格延續了2021年以來的下行趨勢。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表示,豬價持續下跌主要受淡季需求減少、供應過剩所致。短期豬價難有起色,不過市場底部將現,預計下半年豬價將開啟上行通道。此外,在豬價不斷下跌的背景下,應發揮生豬期貨的功能,穩定豬肉價格的同時,為相關企業提供規避風險的渠道,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
市場供應過剩
近期,生豬期貨、現貨價格聯袂下跌。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2月7日-2月13日,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14.99元/公斤,環比下降5.2%,同比下降54.3%。期貨方面,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價格持續下跌,自2021年12月以來,累計跌幅超過12%。
據發改委監測,1月24日-28日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5.57:1,連續三周處于5:1-6:1之間,將視情況啟動收儲。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指出,最新數據顯示,生豬價格12.5元/公斤,養殖成本線大概為15.4元/公斤。豬價已跌至成本線以下,意味著近期養殖戶每出欄一頭豬就要虧損超過300元。
據市場人士分析,造成豬價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養殖戶普遍看空后市行情,紛紛降低出欄體重、積極出欄;另一方面是全國生豬產能處于階段性過剩。
國信期貨覃多貴表示:“根據前期仔豬出生數據來看,一季度生豬出欄頭數依然較多,而在春節前的一波降體重后,目前出欄均重已經降至2018年春節后的水平。綜合整體出欄頭數和體重來看,供應壓力仍然偏大,這意味著供需面的疲弱格局或延續。”
周期底部將現
對于后市,接受采訪的市場人士認為,預計上半年豬價難有起色,但周期底部將現,下半年價格有望抬升。
華融融達期貨表示,2021年6月能繁母豬數量見頂,7月起開始下降,但整體產能去化緩慢,2022年上半年的生豬出欄量仍處高位。同時,上半年屬于消費淡季,豬肉供應偏寬松,豬價難有大的起色。對于生豬期貨2205合約,維持逢高偏空思路;對于生豬期貨2209合約,屆時生豬出欄量或有所下降,同時受中秋、國慶節日消費提振,豬價或回升。
“2022年上半年供應寬松預期對于豬價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既有產能高位釋放,又有消費淡季的影響,因此對于上半年豬價仍然不太樂觀。不過,市場預期已經發生轉變,周期見底可能只是時間問題。”方正中期馬振對記者表示,“按照豬的生長繁殖規律,能繁母豬數量顯著影響10個月后生豬的供應量,也就是說在2022年3-5月份母豬的潛在供應量會達到峰值。5月份之后隨著生豬供應量減少,生豬價格有望逐步企穩。不過,當前已經出現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較高升水,遠月合約已經反映期價觸底反彈的樂觀預期,下半年運行區間預期將比上半年有一定幅度的上移。”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持相同觀點:“從前瞻指標能繁母豬存欄情況來看,2021年7月開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出現環比下降,預計新一輪豬周期將于2022年中開啟。當前豬價正經歷筑底反彈階段,上半年豬價仍將低位運行,下半年同比漲幅將整體抬升。”
生豬期貨熨平豬周期
分析人士表示,豬周期往往伴隨著“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價格變化怪圈。如何突破這個怪圈,不僅是眾多生豬養殖企業、養殖戶的愿望,也是保民生的需要。為防止生豬產能大幅波動,提升豬肉供應安全保障能力,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廣東省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其中提到要發揮生豬“保險+期貨”、生豬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風險保障功能。據了解,生豬期貨功能的充分發揮,對于完善生豬價格形成機制、提升市場主體風險管理能力和助力生豬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衍期貨投資咨詢部總經理盧旭表示,生豬期貨推出以后,為生豬企業發現市場價格和規避現貨市場價格風險,發揮著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企業通過生豬期貨鎖定養殖利潤,同時擴大養殖規模;另外,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飼料原料采購,提前建立原料戰略庫存,降低和鎖定原料成本采購價格,確保實現企業穩定經營。
記者通過采訪業內人士了解到,生豬期貨上市一年多以來,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中小養殖戶陸續加入“期貨+保險”項目,都很好地證明了期貨工具對豬周期有很強的熨平作用。
東方證券張斌梅認為,2006年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供應共發生4次較大波動,為防止生豬價格大起大落,在過去16年中,有關部門十余次出臺政策,對豬肉供給進行調控。在相對穩定的國內生產和政策環境下,養豬產業的去周期化發展必然會成為長期趨勢,而在這其中生豬期貨工具將發揮重要作用。
“生豬期貨可能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大勢所趨,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已經開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秦軍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