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改增效益 “傳幫帶”保安全生產
◎本報記者 郝曉明
通 訊 員 張書增 馮 勇
通遼鐵路樞紐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電煤外運的重要通道,每年約7400萬噸的電煤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隨著電煤運輸需求持續增加,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公司通遼車輛段肩負重任,成為保障電煤外運的關鍵節點。
春運期間,被稱為鐵路貨車“定點醫院”的通遼車輛段檢修大庫尤為繁忙,特別是設備車間的機電班組,可謂是“定點醫院”的核心,主要負責設備的正常運轉。
2月14日,機電班組的班前會在檢修大庫現場召開。因為擔心剛入職的青工技術不成熟,機電班組工長史冬泉總會利用這個時間段,講解一番智能設備的技術要點和易發生故障的原因。當史冬泉分析到PLC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結構時,對講機突然傳來呼叫:“輪對選配智能庫發生故障,輪對選配作業時有異音,請及時修復。”
發生故障的輪對選配智能庫,平時由新入路的青工高文波負責包修。一聽到發生故障,高文波趕緊拎起工具跑到位于車間東側的智能庫,一番仔細檢查,發現是智能庫桁吊上的智能走行電機軸磨耗過限0.3毫米,造成了設備在運行中出現異音。
“問題不大,等廠家配件發過來再換也來得及。”高文波對隨后趕到的組長徐志源說。
但徐志源卻不這樣認為:“別小看這0.3毫米的磨耗,在智能桁吊動態抓取和定位存放輪對過程中,會使智能庫桁吊上的智能走行電機在運送輪對過程中出現4厘米左右的誤差,導致輪對定點存放的精度不準,從而在存放輪對的過程中使輪對端部的軸承出現磕碰現象,導致密封裝置失效和軸承內的潤滑脂外泄,搞不好還會造成列車顛覆的重大事故。”
徐志源這樣謹慎,緣于他曾經也碰到過“0.3毫米”的誤差:“剛參加工作時,曾因為一個小小的誤差沒徹底檢修,被史工長發現后才沒釀成重大事故。”組長徐志源一邊扎好安全帶準備對電機軸進行拆解,一邊對高文波說:“不能給隱患留有一絲余地,這里一旦發生故障,將直接影響檢修進度和檢測質量。”
輪對選配智能庫是一個集機械動力、光學傳感和智能控制于一體的高端裝備,主要用于貨車輪對的存儲和選配。按照規定,貨車輪對每運行24個月就需入庫檢修。入庫后,通過對車體、車輪、制動閥等零部件的分解檢修、探傷及組裝等一系列程序,再將檢修好的輪對通過智能庫進行自動選取后,運送到下一生產線進行安裝。
拿著拆解下來的智能走行電機軸,徐志源的意見是先進行焊修,待配件到貨后再進行更換。“如果這樣處理,磨耗過限0.3毫米的電機軸在使用過程中就會很危險,也容易影響正常生產。”一直在旁邊觀察的史冬泉說:“還是要對電機軸進行優化,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隱患。”
隨后,他把高文波也叫到身邊,一邊指著磨耗過限的電機軸一邊說著解決方案:“把磨耗過限的電機軸重新焊修,再進行車削加工,然后對受力點進行熱處理,這就能使配件的硬度得到提高,再往電機軸上增加個尼龍套,就可以保障電機運行狀態和輪對選配功能正常。”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維修,電機軸重新安裝到位,故障異音消失,桁吊也走行平穩。“電機軸熱處理后硬度加強,加上尼龍套后,之前的硬摩擦也成為軟摩擦,這就減少了摩擦阻力。”史冬泉一邊觀察改造后的電機運行狀態,一邊向高文波叮囑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
“不管發生多棘手的故障,只要史工在現場,我們心里就有底。”徐志源說,“類似這樣的難題,史工不知處理多少回了。”
在史冬泉的帶領下,這個班組形成了小技改、小發明不斷的濃厚氛圍,并成為全路的科技創新典型。僅在2021年,史冬泉和他的小伙伴就完成科技創新項目19項,節約資金15萬余元,9名職工獲得通遼車輛段的表彰。2021年,由他組織改造的輪對轉輪器榮獲鐵道行業質量管理三等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