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誰的員工”難題待解
【兩會聚焦︱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②】“我到底是誰的員工”難題待解
本報北京3月7日電(記者王維硯 尹雪梅)“在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爭議中,勞動關系認定是爭議焦點,也是擋在勞動者維權路上的‘第一道檻’?!苯裉欤緢缶劢剐戮蜆I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報道,在會場內外引發討論。代表委員建議明確企業主體責任,把好用工入口關,盡快補齊法律短板,別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困”在勞動關系認定上。
“我到底是誰的員工”,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等從業者。
“以外賣員為例,A公司給他派單、B公司給他投保、C公司給他發工資……把勞動者的勞動關系‘轉暈’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閔行區副區長劉艷在調研時發現,除了“層層轉包”,還有企業誘導外賣員注冊為個體工商戶,使其失去“員工身份”。
“一些平臺企業‘甩鍋’設計層出不窮,讓勞動關系認定困難。”中國郵政集團上海市郵區中心郵件接發員柴閃閃代表了解到,僅外賣平臺就有8種用工模式。
在用工鏈條長、主體多元、雇主“隱形”的新業態領域,按傳統“人身從屬性、經濟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標準認定勞動關系可能“水土不服”?!皠冮_各種用工形式的‘外殼’,可以看到勞動者與平臺之間的清晰關系。”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代表以外賣員為例分析說,外賣員接受平臺的考勤管理,工資發放周期具有固定性,本質上還是平臺通過數據和算法對勞動者進行管理。他認為,應明確平臺企業的主體責任,嚴禁誘導勞動者注冊成個體工商戶。
劉艷代表建議,對平臺企業及相關配套服務企業實行備案管理制,由人社部門定期加強檢查。同時,參照勞務派遣模式,平臺企業只進行一次用工“轉移”,配套企業不得再次轉包。
確認勞動關系,是對勞動者最基本的保護。法律界代表委員呼吁,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明確的“法律身份”。
“我國現行勞動法體系構建在傳統就業模式的場景之上,用現行法律解決新就業形態領域的實際問題,面臨著理論和實務雙重困境?!北本┙鹑诜ㄔ悍ü賲柪虼斫ㄗh,盡快出臺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勞動法律制度。
“我國勞動法在普遍保護勞動關系的同時,也設立了專門章節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這為勞動法保護新業態勞動者提供了參考。”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委員建議,盡快修改勞動法,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進行專章規定,將其作為特定職業類型納入勞動法保護范圍,明確新業態用工屬于新型勞動關系。
王維硯 尹雪梅
王維硯 尹雪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