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六旬香港籍本科生:退休后再尋年少時的“中醫夢”
【解說】畫面中正在替患者診療的人叫蘇少威,2017年,56歲的蘇少威從香港來到廣西南寧求學,尋找自己年少時的“中醫夢”。
【解說】近日,蘇少威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香港上大學時,他所學的專業是物業管理。能與中醫結緣,是因為他年少時曾是面癱患者,西醫醫治無果,不得已才尋求中醫的幫助。在經過幾次針灸后,面部竟恢復如初。
【同期】香港學生 蘇少威
在我年少的時候,大概是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就發生過一次面癱,面癱那個時候就去醫院急診,在醫院里面住了三天,當時那個醫生跟我說沒法治,他說沒法治,那我覺得很失望啦,(然后)我的家人帶我去看針灸,那個醫生他的房里面,他是專治這個面癱的,很多照片,他每扎(好)一個都拍照的,他給我扎了7次,我就好了。
【解說】有了此次經歷后,年少的蘇少威心里埋下了一顆“學習中醫”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加,退休后的蘇少威身體出現一些問題,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學習中醫”的想法便生根發芽,促使他到內地求學。
【同期】香港學生 蘇少威
2016年的時候,在香港嘛,我們的廣西中醫藥大學在香港有一個展覽,很多的高校都有展覽,我們的學校是其中一個,當時我很詳細看了它招生的簡章,招生的內容,那時候我就回去考慮了,我就覺得因為在香港退休了,也不知道干什么,所以我就覺得應該學點東西嘛,因為自己的年紀大了,身體開始出現毛病了,家人或者是朋友年紀都大了,所以就想學點中醫,回去可以幫幫自己,幫幫家人,幫幫朋友,我就是這個想法,所以到這里來的。
【解說】在醫院實習期間,中醫系統的課程和不同科室的實習經歷,讓蘇少威對中醫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期】香港學生 蘇少威
我覺得(中醫)它的(辨證)比西醫還要詳細,更對這個病人的癥狀去判斷、辨證,最后才下這個決定怎么樣去治這個病,我覺得它(中醫)對一個人分辨訓練他的留意程度,對這個事物的程度是比較強的去訓練。
【解說】蘇少威所在的班級里,有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他表示,大家都是本著對中醫的興趣來到這里,彼此之間有很多共同話題,雖然自己年長一些,但與同學們的相處十分融洽。
【同期】香港學生 蘇少威
好像他們去吃東西,我也有興趣,有些時候他們去唱卡拉OK,我也去啊,所以我感覺年紀大小這個分別不大。
【解說】談及來到內地后最大的變化,蘇少威說,由于電子支付十分便捷,他漸漸養成了出門不帶現金的習慣。便捷的電子支付方式、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改變了蘇少威對內地“貧窮、落后”的刻板印象。
【同期】香港學生 蘇少威
這里不是有微信嗎?支付寶啊,香港哪有這么方便呢,我們給錢朋友沒有那么方便,真的,去(搭乘)交通工具啊,完全可以用這個電子貨幣,香港沒這么方便。(有次)在香港就在我住的地方,往下走不是有些店鋪嗎,我買東西忘記帶錢,只是有個手機,就這樣我就又跑回家了。
【解說】如今,蘇少威希望把中醫學好、傳承好,待回香港拿到執業醫師資格后,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通過中醫恢復健康。
陳沿佑 蔣雪林 韋佳秀 廣西南寧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