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殘奧“三冠王”來自北緯25度 楊洪瓊:體育改變性格
冬殘奧“三冠王”來自北緯25度
22歲那年,一輛坐寬約40多厘米“過于寬大”的輪椅幫楊洪瓊走出嵌在滇東山間的家門,走向學校。那是她的第一輛輪椅,當地殘聯捐贈的,不合身,但足以幫她“逃出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
10年后,薄薄一張用紅字寫著“便簽”的紙記錄著“坐下高”“腰寬”“背寬”等12個指標的新、舊、改動數據,以便科研團隊為楊洪瓊定制最合適的滑雪架。北京冬殘奧會期間,楊洪瓊正是在這個坐寬26.5厘米“和屁股、大腿緊緊貼合”的滑雪架上包攬了冬殘奧會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組短距離、中距離、長距離3個項目金牌,成為中國參加冬殘奧會歷史上首位“三冠王”。
“非常意外。”冬殘奧會之前,幾乎沒參加過國際大賽的楊洪瓊根本沒有奪金的“計劃”,這種“喜出望外”甚至是全隊共同的情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殘奧越野滑雪及冬季兩項隊近兩年幾乎未能出國比賽,缺乏和對手同場競技的機會,讓全隊長期處于“黑燈瞎火下埋頭苦練”的狀態。“奪冠”是粒種子,沒有土壤檢驗它能否開花,直到北京冬殘奧會,它們競放的場面直接成就了中國冬殘奧會雪上項目的春天。
首個比賽日,隊友接連突破,楊洪瓊情緒“怎么壓都壓不下去”,比賽前夜,她側著、躺著、趴著,方法用盡,只換來四五個小時的睡眠,腦子里出現了登上領獎臺的畫面。第二天,滑到“腦袋嗡嗡響”的楊洪瓊以32.1秒的優勢戰勝了奪冠熱門、美國名將馬斯特斯,站上最高領獎臺。此后的兩項比賽,盡管受到生理期等因素困擾,但她仍“出乎意料”地奪得冠軍,這名32歲老將橫空出世靠的絕不是運氣。
“勝負就在一瞬間,其實在比賽中,我并不關心對手是否已經接近我。”在她看來,足夠專注于自己的節奏是自己能從容突圍的原因,“不管聽見什么聲音,是近是遠,都不會動搖我,我就是場上唯一的選手。”和自己較量、和自己相處,足夠聰明的選手能從孤獨的賽道上學會放大內心的聲音,成為習慣后,即便身處喧囂也能清晰地聽見自己真實的訴求,在這方面,楊洪瓊似乎有著天賦。
“全國那么多殘疾人,極少數能站上冬殘奧會賽場,干就完了。”楊洪瓊的口音常讓人誤以為她來自冰雪資源發達的東北,可她的家鄉卻在對角線另一端的西南。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鐘山鄉狗街居委會安居村,每年春天30多戶人家被連片的油菜花所環抱,這里處于北緯25度,是被世界公認的黃金氣候生態帶,氣候宜人,可唯獨很難見到冰雪。
作為雪上項目的殘奧會冠軍,楊洪瓊在2018年以前沒見過漫天大雪,而在她22歲之前,不光冰雪,方寸之外的世界都是“貪戀”。13歲時,楊洪瓊因爬山跌倒傷及脊髓,導致雙下肢癱瘓,打小要強的她給自己壘起心墻,很少表達真實情緒。直到十八九歲時,陸續有人上門提親,別人眼中相夫教子的安穩生活讓楊洪瓊產生了“一眼望到頭”的恐懼,她猛然意識到,“父母漸漸老了,我不能在安樂窩里待一輩子。”2012年,父親給她買了第一部手機,她用來搜尋“各種殘疾人能做的事情”,最終,上學成為她選擇的出路,她向父母坦白了內心的聲音。
“在外面誰照顧你?”這是父母的第一反應,楊洪瓊記得,“當時他們可能對輪椅都沒有太清晰的概念,很擔心我。”她央求去看看學校,哪怕不被接收,“就當坐一次火車吧。”此后,父親和當地殘聯對接了入學等事宜,楊洪瓊也擁有了那輛并不合身但能幫她改變賽道的輪椅。
在學校,楊洪瓊見到了更多像她一樣被命運出了難題的人,卸下心墻的她成為積極分子,在廚藝大賽、創業大賽、運動會上嶄露頭角。運動會上臥推第一的成績,讓她被選為舉重選手,參加了省殘運會,此后,她又被籃球隊看中,隨隊獲得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殘運會銅牌。獎牌帶來的成就感讓楊洪瓊越來越喜歡在體育世界中不斷改變的自己。她記得,剛進入球隊時,不夠自信的她不敢喊、不會交流,這在講求配合的集體項目中是硬傷。“你們小隊員再不開口吆喝,就讓你們去街上念報紙。”她被逼上懸崖,開始學著師姐們喚醒身體里沉睡多年的“張揚的特質”。
“體育改變了我的性格,我之前不愿與人交流,自從練了體育,整個人都變得開朗了,現在甚至可以逗笑身邊人。”2018年,楊洪瓊被推薦進入冬殘奧會的備戰集訓隊伍,此時的她,早已能大聲表達自己的態度,“對于一個南方人來說,滑雪這兩個字太遙遠了,有幸能接觸它,就義無反顧地扎進來了。”可進隊時正值秋季,還沒趕上看雪,楊洪瓊便領教了轉項的挑戰。
摔跤是最大的坎。和輪椅籃球能依靠專業輪椅保持平衡不同,坐姿越野滑雪保持平衡需要依靠雙手,楊洪瓊得通過撐雪杖,帶動身體和輪椅前進,可一旦用力不對,就容易連人帶椅翻倒在地,“有時候腦袋著地,有時候手肘著地,反正我身上每個地方基本上都著過地。”楊洪瓊笑稱,從夏天的草叢到冬天的雪溝,她都把自己撂倒過,“教練給我起了一個外號‘楊美嬌’,當時我覺得還很好聽,后來教練解釋了我才知道,他說的是‘楊每跤’,每天摔一跤。”可一次次摔倒并沒有嚇退楊洪瓊,再陡的坡她也義務反顧地往下沖,她告訴教練:“我在哪里摔倒,我就要把哪里碾平。”
倔強且直抒胸臆,被“直面內心”改變了人生的楊洪瓊堅定地“掌握著自己的節奏”。外教羅曼是一名獲得過多次冬殘奧會冠軍的坐姿選手,一開始他對楊洪瓊執杖的高度多次提出建議,但楊洪瓊結合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實際感受沒有直接采納,這讓羅曼有些著急,抬出自己的經驗試圖說服她,“他是12級選手,腰部力量比我強,所以我需要高杖來拉長滑行距離。”楊洪瓊解釋,每名殘疾運動員的身體狀況不同,建議更需要結合自身感受, 在和羅曼“和解”之后,她用開玩笑的語氣告訴翻譯:“哥,你就直接告訴他,我明白他為我好,但他用資歷壓我,讓我不高興了。”
可楊洪瓊明白,倔強不能變成執拗。沒有羅曼和整個教練團隊的幫助,她無法走到今天。為了成為一名更專業的運動員,她學會在賽前不聊天,把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以前特別挑嘴”的毛病也慢慢改變,討厭的牛肉皺著眉吃下,厭惡的蛋黃“搗碎了和在粥里喝掉”,“不考慮喜不喜歡,只遵循是否必須。”訓練時,挺過夏天30多攝氏度,熬過冬天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有時對自己不滿意,她還會在晚上加練。“對肺活量要求很高,我的體能在訓練中慢慢積累起來了。”
除了賽場上的變化外,楊洪瓊還學會了自己修輪椅,“以前在籃球隊,團體運動,姐姐們都很照顧我,那時候我連輪胎的氣都不會打。”可到了越野滑雪,個人項目的挑戰中也包括輔助器械帶來的困擾,一開始總去麻煩隊友,但漸漸的,她開始討厭輪椅出現故障自己內心的慌亂。一次一個小輪“瓢”了,4個輪子只有3個著地,楊洪瓊主動借了工具把小輪卸下,反復對比差別,最終成了“會修輪椅的運動員”。
賽場內外,體育都教會了楊洪瓊“人有無限可能”。她想起進入滑雪隊之前,她曾主動嘗試打開通往社會的門。剛剛大專畢業的她四處投簡歷,搖著輪椅在昆明找工作,嘗試了一個月,在她幾近放棄時,她被一家“有電梯”的公司錄取,被安排在前臺工作。可最終,她放棄了這看似來之不易的機會,因為她的崗位沒有用到她所長,“我很擅長視頻剪輯等工作,甚至癡迷到在機房能待一整天。”這段經歷是她藏在內心的財富,從那時她就確定,“我需要的不是一個位置,而是像所有人一樣,能用自己所學、所愛的東西證明自己的價值。”
本報崇禮3月2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