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修地球”的劉祖治:植樹造林12年 3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株洲4月15日電(記者 唐小晴)在湘贛邊羅霄山脈深處的湖南茶陵縣嚴塘鎮,連綿不絕的群山綠意盎然。翠綠間,紫色杜鵑花迎風綻放,一條平整的水泥大道蜿蜒在大山之中,各種苗木生機盎然,仿佛走進森林公園。
10多年前,這里是荒山,如今已是全國最具規模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解決當地農民就近就業4000多人,輻射、帶動6萬多農民不斷增收。
治山
巨變,要從一個叫劉祖治的人說起。
2009年,劉祖治偶然經過嚴塘鎮這片大山,看到連片山林因冰災損毀嚴重,斷樹殘枝綿延大約10萬畝。這一幕,讓從事林業工作多年的他感到心疼和可惜。第二天,劉祖治就帶人進山考察,并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張藍圖:植樹造林,消滅荒山,讓荒山變綠園。
“這個想法沒有得到親朋好友的理解、支持,他們覺得農林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甚至還有朋友說我是個瘋子,唯一支持我的是父親。”劉祖治說,他遇到的首個難題是如何說服村民流轉土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的老人一聽要流轉土地,拍著大腿直呼:“賣土地就是賣祖宗啊!”還有聲音質疑:“山地還能掙錢?”“未來會被老板搞成什么樣?”當時村里開了10多次會,仍未打消村民顧慮。
劉祖治帶著員工,邀請村干部作見證,挨家挨戶解疑釋惑:山地是流轉,不是賣掉,始終是村集體和村民的;流轉租金直接打到村民賬上;村民可長期到園里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如果上述條件沒有兌現,我們就卷鋪蓋走人。”
“共享山林發展紅利的想法,得到了鄉親們的信賴和支持。”2010年,劉祖治領著員工,出動幾十臺挖機開進山,掛起“消滅荒山,植樹造林”的條幅,半年時間就把一萬余畝荒山變成公園景區。
富民
十多年間,“修地球”的劉祖治致力發展名貴花卉及珍貴樹種產業、油茶產業、茶葉產業、優質水果產業、旅游觀光產業,建設集紅旅、農旅、文旅、茶旅、康旅為一體的“紅色+綠色”融合發展的大旅游區,解決4000多人就業,周邊許多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年支付農民務工工資5000余萬元,支付農民土地租金400余萬元。
劉祖治告訴記者,上述項目總投資45億元,園區、景區總面積200平方公里,由大花海、大湖泊、大峽谷和灣里紅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園組成,目前已完成投資20億余元。
“經過12年植樹造林,33萬畝荒山、窮山變成了現在的綠水青山,同時也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劉祖治現任湖南萬樟園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茶陵縣萬樟園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說,自己的目標是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櫻花滿園、紫薇綻放、丹桂飄香;不同季節,花海景觀各異;茶葉、油茶、黃桃、蜜柚區域種植......劉祖治帶領團隊打造了總規模10萬余畝農業產業和20余萬畝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還將引進國內最先進的茶葉精加工設備,建設年加工鮮葉2萬余噸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和水果、花卉等加工生產線,形成一、二、三產全產業鏈,力推嚴塘鎮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鎮、旅游強鎮。
曾獲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等榮譽的劉祖治說,要通過園區、景區建設,進一步改善當地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讓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
履職
劉祖治是湖南省政協委員,經常為林業發展、三農和鄉村振興等建言獻策。針對制約林業產業發展實際問題,他結合十幾年基層林業經驗和走訪調研,提出改善林道建設管理、完善公益林管理等建議。
去年6月,湖南省政協“助力湘贛邊革命老區振興”委員工作室在萬樟集團辦公樓揭牌。無論村民還是游客,都可通過線上委員工作室二維碼與劉祖治共同探討交流老區發展。
今年湖南兩會期間,劉祖治提交了關于打通湘贛邊斷頭公路的提案,呼吁雙方政府高層次溝通,打通湘贛邊“最后一公里”,實現湘贛邊區縣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抱團發展。
經過多年實踐,劉祖治和團隊形成了務工就業、土地流轉、委托幫扶、農民專業合作社、村企合作、公益捐助六大精準幫扶模式,確保村民脫貧不返貧。“我們還計劃打造一個集紅色研學、生態旅游、教育培訓等多功能的示范基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