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熒光絲標簽能識別假藥
可食用熒光絲標簽能識別假藥
科技日報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線藥店的爆炸式增長和供應鏈問題,使造假者更容易從假藥或摻假藥物中獲利。據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中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韓國研究人員用熒光絲蛋白創造了可食用標簽,可直接放置在藥丸或藥液中。標簽中的代碼可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讀取,以驗證這些藥品的來源和質量。
近年來,在線藥店蓬勃發展,可將多種藥物直接送到消費者家中。其中一些企業是合法經營的,但也有部分非法經營企業,提供不合標準、標簽錯誤或含有有害成分的假藥。此外,全球供應鏈問題也讓假藥較容易滲入市場。
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制藥公司往往在其產品的外包裝上貼上條形碼、二維碼、全息圖和射頻標識符,讓分銷商和零售商能夠管理整個供應鏈中的產品。然而,消費者沒有等效的代碼去驗證包裝內藥丸或藥液的來源。研究人員以前開發出熒光合成材料,例如微纖維和納米顆粒,作為跟蹤代碼,但食用這些物質可能并不安全。
研究人員探究了蠶絲這種可食用且“普遍認為安全”的材料是否可直接放在藥物上并發出熒光,幫助消費者確保他們購買的商品符合他們的需求。
研究人員對蠶進行了基因改造,以產生絲素蛋白,這是一種賦予絲纖維強度的可食用蛋白質,附著青色、綠色或紅色熒光蛋白。他們將熒光絲繭溶解,制成熒光聚合物溶液,然后將其涂在7×7網格中的9毫米寬的白色絲質薄膜上。將藍紫色、藍色和綠色光照射到網格上,分別顯示出3D青色、綠色和紅色方形圖案。
使用手機攝像頭上的濾光片,研究團隊設計的應用程序可掃描熒光圖案,使用深度學習算法解碼數字化密鑰并打開一個網頁,該網頁保存著有關藥物來源和真實性的信息。
因為一些藥液是基于酒精的,研究人員將編碼的絲膜放入透明的蘇格蘭威士忌瓶中,發現熒光代碼仍可通過應用程序讀取。最后,研究人員發現熒光絲蛋白被胃腸酶分解,這表明絲蛋白不僅可食用,還可以被人體消化。研究人員表示,將這些可食用的代碼放在藥丸或藥液上,可使患者及其護理人員避免無意中使用假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