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傳來鄉村振興好聲音
河南新縣“活化”紅色資源,繪出老區發展新畫卷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大別山傳來鄉村振興好聲音
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將軍山上,杜鵑花正開得耀眼。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也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如今,在三省交界的大別山深處,一幅群眾生活更殷實、特色產業更興旺、紅色文化更繁榮、綠色生態更優美的老區新畫卷徐徐展開。
家中迎客,留住鄉愁
在青龍嶺下,豫南民居古樸典雅,梯田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的青石小徑靜謐悠長,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不少年輕人都回來創業,還注冊了‘大塆印象’商標,開發出紅色記憶、綠色生態等5個系列80多種文創產品。”新縣田鋪社區黨支部書記韓家旭說,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去年仍有70多萬人次來觀光旅游,村民人均純收入從前些年的8600多元,提高到了如今的1.8萬多元。
“一系列好政策好舉措,讓大家過上了好日子!”在田鋪大塆,“老家寒舍”民宿的店主韓光瑩介紹說,在縣里的支持下,自己借助田鋪大塆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的契機,返鄉創辦了田鋪大塆第一家民宿。
山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自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啟動以來,新縣統籌整合農文旅資源,全縣發展農家樂700余家,旅游從業人員達5萬人,開發各類紅色文創產品300多種,一大批脫貧戶捧上“金飯碗”;推動實施“大別山百家主題民宿示范工程”,打造田鋪大塆、西河灣、香山湖等民宿集群和民宿線路,當地老百姓搞電商、辦旅游、做文創后,實現了“家中迎客,留住鄉愁”。
趕上產業致富的好機遇
在新縣羚銳制藥百億貼膏劑的現代化生產基地,機器飛轉,每一分鐘就有1.1萬貼羚銳膏藥下線。
“羚銳制藥有今天的成績,除了傳承好老區精神堅定企業文化自信,秉承‘科技興企’理念是關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羚銳制藥董事長熊偉自豪地說,通過持續加大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羚銳制藥已擁有眾多國藥精品,其中“兩只老虎”貼膏系列產品年產已超過10億貼。
作為一家以中藥為主業的制造型企業,羚銳制藥的快速發展,為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產業支撐。
“明星產品壯骨麝香止痛膏的重要原材料是顛茄浸膏,原來全部從外地采購,如今本地種植的顛茄草已接近3000畝,能滿足羚銳制藥大部分的生產需求,后續還會繼續擴大。”在新縣滸灣鄉曹灣村,羚銳中藥材種植基地負責人汪大宏說。
脫貧攻堅戰中,羚銳制藥深入挖掘大別山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廣泛引導群眾種植顛茄草、丹參、紅花等中藥材,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種植收益等多種方式增收致富。
老區精神底色正濃
“列寧號”飛機、紅二十五軍用過的撇把槍、烈士劉名榜用過的銅水壺……位于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里,上千件紅色文物向人訴說著那段歷史。
“我經常帶孩子來博物館,講講伯父吳煥先等老一輩革命先烈的紅色故事。”在展廳內,英雄山黨支部黨員吳世友正在向游客講述革命故事。
作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新縣共有革命舊址、遺址36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2020年,由新縣烈士家屬、紅軍后代黨員組成的新縣英雄山黨支部成立。
“活化”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擦亮紅色名片,新縣大力發展的紅色游、研學游,叫響了“大別紅營”研學旅行公共品牌,使一批承載著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的“文化符號”煥發新生,吸引越來越多游客來到革命老區重溫歷史。
目前,新縣已先后入選全國12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2021年,新縣共接待游客102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1.8億元。
“紅色是新縣最亮的底色。為建好‘紅色基因庫’,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留住‘紅色記憶’,充分展示好老區精神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新縣縣委書記夏明夫說。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王佳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