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科醫生在農村“留得住” 農工黨中央在行動
(同心筑小康)讓全科醫生在農村“留得住” 農工黨中央在行動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題:讓全科醫生在農村“留得住” 農工黨中央在行動
作者 劉玥晴 李晗雪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較為薄弱、全科醫生不足的難題,一直困擾著中國農村。怎樣讓醫學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發展”?針對這一問題,2015年,農工黨中央開啟“同心全科醫生特崗人才計劃”,嘗試通過多重政策措施,激勵和引導醫學院校畢業生選擇做全科醫生、投身基層服務。如今,這項計劃已為貴州、廣西、福建、甘肅、寧夏等地招聘培養了136名基層全科醫生。
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100個先進集體、96名先進個人、50項建言獻策優秀成果、50項社會服務優秀成果受到表彰。農工黨中央“同心全科醫生特崗人才計劃”是社會服務優秀成果之一。近日,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曲鳳宏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介紹這項計劃開展的背景、做法與成效。
曲鳳宏表示,全科醫生是直接面向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擔當著保障人民健康和支撐分級診療的“雙重守門人”職責,撐起現代醫療體系“一片天”。雖然全科醫學在中國起步較晚,但其理念、方法、技能非常適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發展全科醫學、健全全科醫生隊伍,時不我待。
幾年前的實地調研中,農工黨中央和農工黨貴州省委會調研組發現,貴陽、遵義、畢節等地的民眾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全科醫生需求很大,但全科醫學畢業生去基層工作的動力欠缺。基層醫療存在全科醫生人才數量不足、服務能力薄弱、制度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的親自倡導和推動下,農工黨中央探索創設了“同心全科醫生特崗人才計劃”。其舉措包括采用“縣管鄉用”的用人機制,為特崗醫生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實行縣導師一對一幫帶、全國導師團隊咨詢指導的“雙導師制”,提升特崗醫生醫技服務能力;提供差別化補貼,確保特崗醫生年度總收入不低于其人事關系所在縣級醫療機構同類人員平均收入水平;在申請職稱晉升、執業醫師考試培訓等諸多方面給予優待等。
曲鳳宏說,這項計劃希望探索推進全科醫學發展、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經驗做法,同時給有志于為鄉親守衛健康的年輕人搭建實現抱負的舞臺。
據統計,自2015年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首倡設立“同心全科醫生特崗人才基金”以來,農工黨共籌集2430萬元(人民幣)用于培養基層“健康守門人”。該計劃實施至今7年來,農工黨中央持續關注同心全科醫生的工作和成長,每年定期對同心全科醫生開展年度考核,并經常召開同心全科醫生座談會、了解全科醫生們的境況,同時積極協調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同心全科醫生導師對項目開展情況進行研討等。
迄今,這項計劃已先后于貴州大方及織金、廣西百色及河池、福建寧德、甘肅蘭州、寧夏平羅等地開展示范項目,招聘了136名以本科醫學畢業生為主的基層全科醫生。這些同心全科醫生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國家級醫療衛生機構和當地醫學院導師的指導支持下,逐漸成長為當地鄉鎮衛生院的技術骨干。
“比如,廣西35名同心全科醫生中,有3人成長為鄉鎮衛生院副院長,有13人年度考核優秀,有30人取得中級以上職稱。”曲鳳宏舉例,在農工黨中央定點幫扶縣——貴州大方縣,同心全科醫生丁梅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祝墡珠教授精心指導下,已經成為了深受當地百姓信賴的好大夫;羅麗紅醫生從剛畢業時不敢獨立接診看病,到現在已經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全科醫生;李貞、石壽軍、黃中杰、鄒明等4位醫生服務期滿后,本可以到縣里工作,但愿意報名繼續留在基層工作。
曲鳳宏說,整個“十三五”時期,可見中國衛生健康事業加速發展,特別是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不斷加強。不過,就基層全科醫生隊伍而言,數量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醫療服務能力比較薄弱、待遇和培養機制尚待完善等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他呼吁全社會各界持續關注全科醫生的健康發展,為基層培養更多健康守門人。
“去年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如今在奮力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曲鳳宏表示,農工黨中央將持續推進“同心全科醫生特崗人才計劃”實施,推動項目可持續發展。同時,農工黨中央還將針對易返貧人口及困難人群,深入實施“精準醫療愛心行動”,并繼續為“十四五”全科醫學發展建言獻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