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座“鳥類國際機場”
這里有座“鳥類國際機場”
仲夏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如畫。走在木棧道上,兩側葦蕩曳曳,水波粼粼;片片淺灘之上,一群群鳥兒掠過,時而在空中盤旋,時而在水中游弋,鳴叫聲此起彼伏,生機盎然。
黃河穿越黃土高原,奔至齊魯大地,從東營市匯入渤海。泥沙在此沖刷沉積,孕育了黃河三角洲,形成大片濕地。為保護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建立,總面積15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作為“退海之地”,保護區濕地生態尤為脆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水入侵、海岸侵蝕和干旱等因素曾導致濕地萎縮。近年來,保護區緊抓一個“水”字,持續加大生態補水力度,相繼實施黃河生態調水、刁口河豐水期調水等,近3年生態補水量達3.6億立方米,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也減緩了土壤鹽漬化。
護好大河之洲,僅解決“水”的問題還不夠。1990年,互花米草進入黃河三角洲附近潮間帶,2010年開始在自然保護區內爆發式蔓延。“互花米草是濕地生態穩定的‘殺手’。”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金河說,“它繁殖能力強大,且根系密密麻麻,嚴重侵占了當地鹽地堿蓬、檉柳等植被的生存空間,灘涂底棲生物密度明顯降低,使鳥類覓食、棲息空間大幅度減少,威脅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保護刻不容緩。2016年以來,東營市聯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結合野外實地勘測調查,摸清了黃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機制,探索出“圍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技術,并陸續實施治理工程,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的泛濫,潮間帶生物種群得到有效恢復。
“哪兒環境好,鳥兒最知道”。鳥類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指示動物,其種類、種群數量可以直接反映濕地生態的質量。
說話間,一只鳥兒掠過,停駐在淺灘上,定睛一瞧,墨色的頭、潔白的眼圈、橘紅的蹼。“快瞧,黑嘴鷗,正覓食呢!”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趙亞杰指向水面,“黑嘴鷗有‘濕地精靈’之稱,它對繁殖地的選擇極為苛刻,是濕地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過去,互花米草侵占灘涂,讓它們失去了大片的棲息地,黑嘴鷗的身影越來越少。”
為給它們一個安穩舒適的家,保護區重點實施黑嘴鷗、東方白鸛、鶴類等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架起人工巢、建起繁殖島。近年來,保護區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成為東方白鸛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與此同時,保護區堅持“以生態的辦法治理生態”,先后投資10.76億元,陸續實施16個濕地修復項目,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連通水系241公里,修復鹽地堿蓬、海草床4.7萬畝,探索了獨特的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達到了“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的良好修復效果,河陸灘海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正在形成,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進一步增強。
昔日“退海之地”,而今水清岸綠、群鳥翔集,擁有了“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穿行在保護區,處處可見生態之美。
守護大河之洲的生態底色,東營市仍在路上。當下,東營正加快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面積35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152平方公里,目標成為中國首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打造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的“新樣本”。
“未來,定有更多鳥兒戀上黃河入海口,”趙亞杰笑道,“‘候鳥’成‘留鳥’,來了再也不想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