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漁家女休漁時節飛梭走線織網忙
中新網唐山7月31日電 (白云水 劉洋)“左手拿竹織板,右手拿梭子,用右手引線,一繞一穿,然后把線再繞進去,就織好一個網眼了。”7月31日,渤海灣北岸的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黑沿子鎮,56歲的黑東村村民高貴娟一招一式地和村里的年輕人分享著漁網的補織手法。
“織網織了40年了。”高貴娟說,她從十幾歲就開始織網,織網是她們海邊漁家女必備的手藝。休漁期有船的人家要忙活自己家新網,沒船的會接攬一些對網、補網的活兒,補貼家用。
入伏后,為了多干點活兒,趁著早上天氣涼快,高貴娟每天5點半就要起來干活,一天下來收入在120塊錢左右。“計件取酬,累是累點兒,干得多收入也多。”高貴娟笑呵呵地說道。
自古以來,黑沿子人就以出海為生。據《豐南縣志》記載,黑沿子鎮建于明萬歷元年,海岸線長23.5千米,盛產毛蚶、梭子蟹、皮皮蝦、海鯰魚等海產品。目前,全鎮6441戶中有近800戶從事出海捕撈相關的漁業活動。
想要“吃海”,好的漁網必不可少。據高貴娟介紹,當地漁網一般由網衣、繩索、浮標、底綱等構成,按操作方式和結構分為拖網、粘網、流網、拉網等十多種大小不同的網具。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織網代替了部分手工織網工序,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補網、對網這些活兒還是需要傳統的織網手藝。
“織漁網就像織毛衣,網眼不同,織法也不同。而“補網”就像是縫衣服,網具破的窟窿不一樣,得靠經驗,把網補得順滑平整,漁民出海才能收獲多多。”高貴娟指著手邊的漁網說道。
舊時,織漁網一度成為沿海漁村處處可見的場景,織網手藝更是當時評價一個姑娘的重要標準。近年來,當地借助沿海優勢,跳出“漁”字搞發展,通過發展特色養殖、休閑觀光等產業,很多年輕人選擇就近進企上班。如今,忙碌在海邊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婦人,織漁網這門漁家傳統技藝也鮮有年輕人從事了。
34歲的外地媳婦么蘭蘭平時和丈夫經營著一條小型“夫妻船”,休漁期,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的同時,也會和婆婆一起干一些織網、補網的活兒,一年勞作下來,夫妻倆收入能在30萬左右。“雖然當漁民辛苦,但我愿意和大海親近,老手藝總要有人傳承嘛,我愿意接這個班。”么蘭蘭說道。
臨近傍晚,農家小院傳來陣陣飯香,么蘭蘭織網的速度也加快了。“把漁網織,把網洞補好,希望今年9月1號開海能有個好的收成。”么蘭蘭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