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小眾”的種子專業為何熱起來了 種業人才供不應求

      發布時間:2022-08-01 11: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聚焦

        “小眾”的種子專業為何熱起來了

        眾所周知,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強調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隨著種業日益規模化、市場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對種業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擴大。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近日,隨著多所高校公布錄取分數線,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等一度“小眾”的專業,慢慢熱了起來。

        強基計劃、提前批次:把種子“搶到碗里來”

        據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助理張戰營介紹,該校普通專業中的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在農學大類下招生的,從近年的招生情況看,農學類專業逐漸受到考生青睞,第一志愿報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錄取平均分數超一本線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生源質量逐年提升。

        2021年,該校“強基計劃”第一年招生,就把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納入其中,當年全校最高分的考生正是選擇了這一專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國農業大學在全國范圍內首次設立生物育種科學本科專業,其中,植物育種與動物育種兩個方向,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這是扎實推進新農科建設、強化國家種業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對于突破種業‘卡脖子’技術瓶頸具有重要意義。”張戰營認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首次開始了“強基計劃”招生,種子專業同樣列入其中。不過相比上述兩所學校的“強基計劃”,從招生數量上看,更有力度的舉措是,依據教育部將急需緊缺涉農專業通過提前批次錄取的相關文件,2021年起,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以下簡稱“種子專業”)為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15所高校,獲得提前批次招生的資格。

        前不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農業大學了解到,今年該校種子專業提前批次錄取的分數線,比去年提升了近3000位次。“無論是從分數線,還是從家長、學生的關注度來看,種子專業的熱度明顯有了提升。”該校本科招生辦主任方淦說。

        據介紹,南京農業大學的種子專業有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作為依托,該校的3名院士中,有2人在育種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方淦看來,現代農業未來的核心方向為育種和機械化這兩大領域,而種業振興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很多有志為國家農業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的同學,選擇種子專業,將來有機會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

        “我們的保研率在25%以上,大多數同學今后都會升學,從而走上科研的道路。”他認為,對希望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來說,種子專業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種熱度也蔓延到了普通高校。

        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長期在縣城辦學的省屬本科院校,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該校了解到,該校種子專業在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四省的提前批次一次性招錄完結,第一志愿錄取率達100%,整體生源質量明顯上升。該校該專業今年累計招收120人,計劃較去年增幅50%。在招生計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最低投檔位次較去年提升了近5000位次,其中河南省錄取最低分超批次控制線86分。

        該校招生就業處負責人分析,有了“提前批次錄取”的加持,這一涉農專業人才“急需緊缺”的地位得到凸顯,考慮到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發展,一些有主見的考生將該專業作為首選。

        “過去農學專業的不少招生計劃,要靠調劑才能完成。而現在通過提前批次錄取,考生出于主動選擇,全部被第一志愿錄取。”在該校這位負責人看來,這也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他們入校后,專業思想更加鞏固,轉專業現象有所緩解。

        2021年,安徽科技學院種子專業提前批次錄取90人,這個“種子班”在全校備受矚目。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截至目前,這個班只有3個學生轉到外專業。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個同學從外專業“慕名”轉了進來。“對于農學專業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穩定的了。”輔導員老師楊孝延說。

        宋玉文就是那位從外專業“慕名”轉進來的學生——今年春天,00后的宋玉文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轉到了種子專業。

        高中時,他就喜歡生物知識,喜歡自己思考、動手尋找答案。他覺得,種子專業與他的興趣點和知識結構相匹配,也能鍛煉動手動腦能力。

        為了適應現在的專業課程,追上其他同學的進度,每天晚自習后或是周末時間,他準時前往圖書館,結合專業老師的授課、網上查詢的資料,進行補缺補差。

        “種業工程在不斷向前邁進,這個專業平臺帶給自己的不僅是個人發展。”爭取今后從事與種業相關科研工作的宋玉文這樣說。

        選擇種子專業,是出于一種情懷

        “選擇種子相關專業的學生,不少人是出于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希望探索種子的神奇和生物的奧秘,設計前沿育種方案,為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作出貢獻。”張戰營說。

        張戰營分析,種子專業的學生主要掌握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測、營銷管理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而新興的生物育種專業是作物學、畜牧學、生物學、遺傳學、信息學的交叉融合,重點研究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數字化育種、基因組編輯、合成生物學等現代育種理論基礎與前沿技術,培養富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卓越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安徽科技學院2021級“種子班”中,有超過半數的學生來自農村,對于農業的情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專業選擇。

        來自安徽巢湖農村的何志陽就是其中一員,去年高考,他作出了讓全家人意外的決定——以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線16分的成績被錄取到種子專業。該校領導親自把該專業的第一份錄取通知書送到何志陽家中。

        何志陽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生活,經常跟著爺爺下地種稻子,挑水扛工具,幫著打下手,頂著炎炎烈日,爺孫一起流汗。即使上學以后,每逢假期,他總要回家幫忙干農活。

        望著家里的10余畝土地,何志陽一直有個心愿:未來能不能對種子作出改良,研制出不需要打藥和施肥也能抗病的種子?

        父母希望他學計算機或者師范專業。在填報志愿時,何志陽只關注農業類的院校。對此,家人很不理解,何志陽苦心解釋了一番:“爺爺奶奶天天這么累,如果我以后研究出了新型種子,他們就不用這么辛苦勞作了!”

        今年暑假回家,他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了自己參與學校農科專業技能大賽的籌備工作。他自信地告訴家人:“國家農業政策越來越好,機械化水平也在提升,農業發展會越來越好。”

        2006年從湖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周紅英進入合肥豐樂種業從事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這一干就是16年。

        周紅英也是在農村長大的,自小就陪著父母插秧。她至今記得自己讀本科時,袁隆平院士在學校大禮堂帶來的那場主題為雜交水稻的學術報告。

        當時,周紅英聽得格外認真。她回憶,袁老皮膚黝黑、人也很瘦,外表和話語都很樸實,但幾乎每一句話都令她心潮澎湃。“這份樸實的背后,是對農業的奉獻和熱愛,給我們年輕人以奮進的力量。”

        “袁老是我們的榜樣,他生前常提起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是我們育種工作的奮斗目標。”大四時,周紅英跟著實習老師在田間勞動,前往實驗室做實驗,而且她的碩博階段都將作物遺傳育種作為研究方向。

        “可以說,袁隆平院士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標桿,他的事跡影響了很多人一生的職業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00后也正是在袁老的感召下報考了這一專業。”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副院長舒英杰是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負責人,招生季經常接到學生家長打來的專業咨詢電話,“只要一說到‘袁隆平’這三個字,家長和孩子立馬就明白了我們這個專業的使命。”

        如今,該校2021級種子專業的兩個本科班,都不約而同地把袁老的照片作為班級QQ群的頭像。

        一名19歲的女生在自己的QQ個性簽名中援引袁老的話作為座右銘——“畢生的追求就是禾下乘涼夢,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好一粒種子!”

        同樣在華南農業大學,老校長盧永根院士的事跡激勵了一代代學子。這位水稻遺傳學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生前還將880多萬元積蓄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

        為了切實推進“新農科”建設,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今年華南農業大學決定依托作物學優勢學科設立本-博貫通的“新農學”創新班。經過層層考核,最終選拔出來自農學、植保、資環、生科、園藝等12個學院共計30名學生,全班平均績點達4.09,學生在原專業排名均在前30%以內。

        “同學們報名非常踴躍,不少人來自非農學專業,這超出了我們的預想,能夠感受到他們對農業的情懷。”在該校農學院院長儲成才教授看來,袁隆平院士、盧永根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對于農業的追求以及愛國奉獻的精神,切實感染了當下的年輕學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不過,既要招進來,又要穩得住。培養種子專業在內的農科人才,至關重要的是,還要確保他們今后學農事農。不少農業類學校都在思政教育與農耕教育上作出了持續的探索。

        在安徽科技學院,該校黨委書記蔣德勤教授牽頭承擔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地方高校農科人才思政教育與大國三農教育實踐》,共同創建1個課程思政案例庫和5個“大國三農”實景體驗基地,出版4部通識教材,旨在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

        為了將這種情懷傳播至更多的年輕人,該校還利用假期開展“我回母校報喜訊”活動,大學生除了匯報自己學農的經歷,還重點為學弟學妹們普及農業知識、宣講農科專業,在高中生心中早早播下學農的“種子”,動員他們今后報考農業院校。

        種業人才越來越“供不應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不少農業院校了解到,過去“進口不旺,出口旺”的種子專業,近年來就業“供不應求”的形勢日益凸顯。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平均每年畢業生中有一半考上了碩士研究生,部分學生考上了農口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剩下的多數去了農業科技企業和種業公司工作。

        據該校提供的數據,在學校就業信息網和安徽省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上,入駐該校的種業公司達到40余家,近兩年增長明顯,2021年增幅達到45%。在部分上市種業公司,校友形成的傳幫帶體系,讓畢業生就業形成規模效應。還有不少畢業生走上了創業之路,抱團開起了種子服務公司,從事種子的銷售。

        合肥豐樂種業水稻研究院副院長吳曉亮從事育種工作近20年。他觀察到,近年來進入育種一線的年輕人增多了。據他分析,一方面,隨著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科研力量越來越集中,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空間,企業渴望年輕的種業人才,他們專業對口、相對來說上手快;另一方面,隨著“唯論文”觀念的破除,國家鼓勵科研人去田間地頭搞創新,和專家聯合攻關農業課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大。此外,隨著老一輩科研人退休,人才梯隊“斷檔”,年輕人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和位置。

        目前,多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對種業人才的補貼支持力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多省市出臺種業產業振興政策,涵蓋科研補助、人才補貼、項目資助等,促進人才流動和集聚。

        合肥曾經誕生中國種業第一股——豐樂種業,目前擁有兩家種業上市公司,去年合肥市政府下發打造“種業之都”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加強種業人才引進,對來本市種業企業工作且符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的博士、全日制碩士和“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以及其他急需緊缺人才,3年內每月分別給予3000元、2000元生活補貼,此外還可以享受一定的住房補貼。

        “我們的畢業生過去主要流向長三角發達城市,現在安徽很多城市都在‘加碼’人才引進的補貼力度,加上疫情的影響,選擇留在本省就業的比例今年有了明顯上升。”

        安徽一所農業院校招生就業處的老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安徽的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第4,這些種業人才留下來,將推動本地種業產業的發展,為安徽糧食增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張戰營認為,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要以企業為主體,實現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多要素融合,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層次種業人才補充進來。

        張戰營介紹,近來,先正達集團聯合產學研機構共同組建了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向行業提供具有商業化價值的創新成果,促進玉米種業的高質量發展;由首農食品集團牽頭,北京市平谷區政府、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隆平高科等高校院所及種業龍頭企業組建北京生物種業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和北京市生物種業重大科研任務,開展生物種業重大技術攻關。“我們今年就有畢業生進入北京生物種業創新聯合體工作,今后高端種業企業會越來越多,對高端種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此外,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都將種業人才的重要需求地指向了海南島。目前,全國有800多家南繁單位在海南設立穩定的科研育種基地,一個集科研、生產、銷售、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呼之欲出。這里是種業人才的沃土:每年近萬名種業科技人員活躍在此,其中不僅包括數十名常常異地往返的院士,也有很多近來涌入并落戶的高校院所的畢業生。

        不僅僅是在天涯海角,即使在茫茫太空,種子專業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今年4月16日,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號乘組返回地球,一同歸來的還有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遴選的16份種子——這是我國目前駐留太空時間最長的一批作物種子,有望獲得一批變異類型豐富、具有重要應用推廣價值的原創性優良種質資源。

        近年來,該校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空間環境遺傳效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培育了系列植物新品種在產業上的應用,已經成為作物學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該方向未來將深入結合新一代航天工程,解析空間環境與遺傳進化的分子關聯,并開發水稻空間誘變育種新技術。相關人員表示,“該方向為多學科交叉領域,需要研究人員在工程學、遺傳學、育種學、信息科學和種子科學方面具有創新性的思維,具備典型的復合型人才需求特點。”

        十年磨一劍,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人才能留下來,還要用得好、干得久。育種是一項有著“生命周期”的工作,需要靜心守護、耐心等待,不懼挫敗。

        眼下正是夏種的關鍵時節,江淮大地迎來了入夏以來最強勁的持續高溫。

        80后女博士周紅英頭頂烈日,穿著膠鞋、戴著草帽,時而彎腰,時而蹲下,在豐樂種業安徽肥西嚴店鄉綜合試驗基地200畝試驗田里,為水稻葉齡做識別記錄。

        “看葉齡就是了解水稻母本和父本的葉片數及其發育進度,可推測其他器官的生育進程,判斷父、母本花期是否能相遇授粉。這兒能測配2000多個組合呢,我們要選出最優質的水稻,目標是好吃、好種、好管、產量高!”伴著膠鞋蹚過泥水的沙沙聲,她一邊挪動步子,一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

        從業16年來,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團隊花10年培育的一個水稻品種進入最后一個環節——示范推廣。然而夏季高溫來襲,品種結實率很低,這給了團隊當頭一棒。“還是經驗不足,我們推倒重來,在培育的過程中導入耐熱基因,可花了一番苦功夫。”周紅英說。

        吳曉亮站在試驗田里告訴記者,一個水稻新品種從選種到試驗再到推廣,至少是“十年磨一劍”。“現在所在的是測配田,遠處還有選育田、制種田、品比田等區域,與此對應,水稻選育要歷經親本創制、組合測配、配合力優勢鑒定、品比試驗等層層篩選。”

        “天天一身泥,一定要能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越在一線鉆研,越能選出好種子。”為此,吳曉亮每次代表公司招聘畢業生時,都會一遍遍地問對方,是否真有興趣?“對農業有了興趣,才會越干越輕松。”

        事實上,水稻育種也是田間學問,無時無刻不在考驗從業者的耐心、毅力和體力。每塊田育種材料不同,只能靠人工一株株按田壟區域進行標記和實驗。

        除了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周紅英要帶隊去海南南繁科研基地外,大部分時間待在合肥的實驗室里,用各種儀器分析稻米品質,這決定著“飯碗里的米香不香”。

        “科研是長期、堅韌的過程,‘小白’要5年才能逐步上手。選育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忙一輩子也培育不出幾個新品種。”周紅英感慨。

        在田間與她并肩戰斗的是一支11人的育種團隊,其中有一半是90后,均為農業院校遺傳育種、栽培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本碩畢業生。這支團隊目前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已有35個。

        如今,育種手段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周紅英看到自己選育的種子一步步走向市場,被農民接受,更是無比開心。

        “源于選擇,忠于熱愛,雖苦,也充滿樂趣。”周紅英希望,這句話能與種子專業的“準大學生們”共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物网址在线观看日本| 黄色免费一级片|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婷婷丁香六月天| 欧美va在线视频| 国产3级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开心色99×xxxx|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99任你躁精品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兽皇videos极品另类|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一级白嫩美女毛片免费| 最近最新最好的2018中文字幕|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另类人妖交友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午夜看黄网站免费| 黄在线观看www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不卡av电影在线|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图片| 全黄a免费一级毛片人人爱| 麻豆国产原创剧情精品|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