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處重構一個豹家園
從北京門頭溝城區出發,沿著109國道一直行駛,可直抵“百花”深處。太行余脈,大山連綿不絕,百花山上空常有云氣蒸騰,儼然一幅中國水墨畫。從百花山開始,一直到小龍門、靈山,在北京西部構筑了一道生態屏障,茂密山林中,是1292種植物與271種動物的故園。
在距離百花山不足30公里的河北小五臺山地區,曾發現過華北豹經過的蹤跡,那是豹在北京消失數十年來離京最近的一次。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常務副主任楊宏說:“近年北京周邊地區陸續有豹個體出現,已經呈現向北京方向擴散的趨勢,綜合研判,百花山極有可能是華北豹回家的第一站?!?/p>
歸:迎豹回家萬事俱備
在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有一座野生動植物科普博物館,博物館中展示著不少珍稀動植物、昆蟲的標本。在展廳的入口,就能看見一只華北豹標本,皮膚油亮,花紋栩栩如生。華北豹的旁邊,還有狍子、兔、獾等動物標本,構成了一個小小的食物鏈。
楊宏介紹,華北豹最后一次出現在百花山,已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他說:“如今,隨著生態的恢復,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華北豹下游的食物鏈,已經非常豐富,就等豹回家了。”
2008年,百花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0%,擁有森林、灌叢、草甸、河流、濕地等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孕育著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花山以保護暖溫帶華北石質山地次生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為主,總面積為21743.1公頃。近十年來,隨著對生態的不斷保護和修復,百花山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為迎豹回家,打造了一個環境舒適、食物豐富的生態家園。
楊宏說:“野生豹在維持森林生態健康和平衡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是判斷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和平衡的重要標志。作為超過2000萬人口的首都,北京若能恢復豹這樣的頂級食肉動物,將具有重要意義。”
為迎豹回家,保護區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加強保護區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氨热邕x擇幾塊樣地,做生物多樣性調查?!边@是百花山保護區管護員老吳每天都要干的工作,他需要對保護區域內部分樣地做物種調查和記錄,構建出一個信息庫,以供后續工作的開展。
老吳在百花山工作了十余年,他沒見過華北豹,但是狍子、野兔、獾,倒是見過不少。這些小動物,在食物鏈上都是華北豹的狩獵對象。老吳說:“豹子出走的原因,離不開環境破壞、找不到食物,現在狍子、野兔都變多了,它的食源豐富了,也就有了回歸的可能?!?/p>
今年5月,門頭溝區啟動“迎豹回家”計劃,旨在通過改善生態的方式為華北豹回家創造條件,百花山保護區工作是重中之重。楊宏說:“京西是豹的原始棲息地,也是豹種群在太行山和燕山擴散與恢復的中心點,是京津冀協作開展豹種群保護和恢復的關鍵點,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目前百花山迎豹回家,萬事俱備。”
育:綠水青山回歸自然
據統計,百花山保護區內高等植物從十年前的1100種,發展到目前1292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從169種,發展到現在的271種。楊宏說:“目前,百花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p>
楊宏介紹,保護區為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棲息地。經調查統計,保護區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科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同時分布有北京市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百花山葡萄,這填補了北京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空白。
“只有把生態環境修復好,很多動物、植物就會悄悄出現。”老吳平常的工作就是巡山,監測和記錄保護區內的動植物生長情況,今年是老吳從事森林巡護工作的第十一年。幾乎每一天,老吳都要在山里徒步幾十公里,他膝蓋上的傷就是走出來的。
入行之后,老吳干的是護林員的活。“最開始的工作內容,就是巡山,注意森林防火?!崩蠀墙榻B,對護林員的要求,隨著百花山生態修復的要求提高而提高,他有了新的名頭——保護區管護員。這個崗位讓老吳接觸到從研究院、高校而來的專家學者,他們來到百花山進行生物物種調研活動,老吳則需要帶著他們上山作業。
老吳的工作內容,也不再是單純的防火,他還需要巡山記錄保護區生態圈里的生物物種,對它們進行保護和跟蹤。山里的很多條小路,那么多拐口,老吳熟記于心,可在初來乍到的那幾年里,他和普通人一樣,看見遍地的綠色,也只會用“這個植物”“那個植物”形容,叫不出名字。他說:“我開始的時候云里霧里,看到專家學者們對這些動植物那么熟悉,就覺得自己必須得學習了?!?/p>
當時的老吳,已經四十多歲了,從頭看書學習,可比巡山難多了。“我就買各種相關的書籍,每天帶著,對照動植物的特征去記,有時候,一個地方多走幾遍就記住了,興趣就是最好的記憶力。”老吳在兩年時間里,將自己從一個生物“小白”,變成一位能夠加入專家學者討論的森林百事通。
沿著公路巡山是可以開車的,但老吳更喜歡走路,一邊走,一邊看,走到最高的山頭,往下張望,就是大片的綠色。據統計,門頭溝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41.79%,提升至2021年的48.26%。而百花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察:腳步丈量進化演變
山里的路窄,僅允許一人通過,道路兩旁植物自由生長,老吳習慣穿著護膝上山,防止小腿被鋒利的葉片劃傷。“山里濕氣比較重,石頭子多,路也滑,摔跟頭是家常便飯?!崩蠀菚е桓灾频牡巧焦鳎绢^很硬,撥開植物或者穩定身體都很合適。
“草本植物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崩蠀沁呑哌吜?,目光所及的所有植物名字都如數家珍?!斑@是短毛獨活,傘形科獨活下的一個變種?!崩蠀墙榻B著手邊一株植物的名字,“短毛獨活開花像小傘,上面布滿白色的小花,很好看,這個也能入藥,能治感冒風寒?!?/p>
觀察草本植物,要俯身,而頭頂的大樹,則需仰望?!斑@棵黃檗,長成現在這么大,至少得有七八年了?!秉S檗,是百花山保護區內一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為蕓香科黃檗屬落葉闊葉喬木,它是一種珍貴的用材樹種,也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資源。資料顯示,1980年以來,由于開采嚴重,野生黃檗資源數量急劇減少。
當前,百花山自然保護區,高等植物占北京市全部種類的一半,是北京地區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區域。老吳介紹,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植物種類也會自主進行演變,不同生存條件下的植物品種完全不一樣,這是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另一途徑。老吳說:“每看見某一處小的生態圈里又加入一種之前沒有的植物,就特別激動?!?/p>
百花山深處,隨時可能出現在腳邊的,可能是軟棗獼猴桃、紅景天、大花杓蘭、野大豆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所以,老吳念叨最多的,就是保護區里的植物,只可遠觀,不可把玩?!坝锌赡苣隳_邊的一株植物,就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老吳每天都和參觀者反復強調,“我們和植物的相處方式,不是喜歡它就把它摘下來帶走,而是去認識和欣賞它們?!?/p>
悟: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边@是老吳總結的理念,對于百花山保護區里最珍貴的一株植物,這句話就更貼切了。百花山葡萄,這個全世界“唯二”株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只在百花山生活著。31年前,一位來百花山調研的學者發現了它,直到2020年,才第一次開花結果。老吳介紹,這是野生深裂山葡萄的一個變種,尤為珍貴。
百花山葡萄,葉片呈鳥足狀,和普通的山葡萄相比,葉片的葉裂更深,結的果實大小相近,有一定甜度。從發現它起,百花山保護區就將其和周圍的植物用鐵絲網圍住,圍成一個小型生態圈,防止人們無意傷害。
此外,保護區還在這附近增設了監控,除了管控人為因素的影響,也便于監測百花山葡萄的生長狀態?!拔液退嗵幨畮啄炅?,知道它其實很脆弱。”
老吳形容,百花山葡萄的藤蔓很細,通過三十余年的生長,也不如常見的葡萄藤蔓那般粗壯。老吳說,一株葡萄,之所以如此重視,還是因為保護區深知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生物多樣性具體就是落實在每一種生物的繁衍生息,這樣人們才能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
多年來,百花山葡萄一直處于極度瀕危狀態,長勢衰微,不見開花結果。直到2020年,109國道旁的百花山葡萄植株開花結果,這一消息,讓老吳興奮不已。老吳回憶:“當時特別激動,比中了彩票還高興?!?/p>
那是2020年六月中旬,一朵朵黃綠色、淡白色的小花悄悄爬上葡萄藤,為這片小小的生態圈帶來新的生機,老吳在收到消息的當天,就跑到了現場?!安铧c眼淚就下來了,但下一步就想著它該結果了。”又過了一陣子,黑紫色的果實在藤蔓上搖搖欲墜,百花山葡萄完成了被發現之后的第一次開花結果。
激動的勁兒還沒過去,突發情況就給老吳澆了一盆冷水。去年,百花山葡萄被人為地剪去了一枝,是從藤蔓根部中間剪走的,看到被破壞的植株,老吳心疼不已。“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現的百花山葡萄就這么兩株啊,我們都把它當成寶貝一樣對待,這一下子被剪走,我心里就跟壓了一塊大石頭一樣,既難過又憤怒?!?/p>
直到今年三四月份,老吳懸著的心才放下。這個時候,正是百花山葡萄發芽的時期,老吳恨不得在林子里住下,他頻繁地往林子里跑,只有看到百花山葡萄正常抽芽,老吳才能放心。
盼:珍稀生物失而復現
天氣好的時候,是看不見云朵的,天空藍得像一面平靜的湖,生物們自由生長,微風吹過,植物們因摩擦發出響聲,動物的叫聲起起落落,在這樣的自然之下,很難失眠。目前,包括百花山保護區在內的門頭溝區現有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4.6萬余公頃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老吳巡山,負重物只有一個望遠鏡、一臺相機,這兩件裝備,為他觀察動物、飛禽提供便利。老吳的視力很好,裸眼就能看清25米遠的事物,馬路對面峭壁上的一朵橘色小花,他都能分辨出花形。望遠鏡是用來觀察鳥類的,老吳用的是八倍鏡,可以將遠處的主體放大八倍,通常是一聽見鳥叫聲,分辨出大概位置后,他就會借助望遠鏡觀察。
平日里,老吳就喜歡觀鳥,因此,對保護區內的鳥類研究頗多。他用五官配合,耳朵聽音辨位,眼睛遠觀八方?!巴ㄟ^叫聲,能確定鳥的種類,再通過它的外形,比如體型、羽毛花色、爪子形狀等,就能判斷出是什么鳥?!崩蠀钦f。
在保護區內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超過半數都是鳥類,黑鸛就是其中之一。老吳介紹,黑鸛會將巢筑在高達一百多米的懸崖上,成鳥的體型超過1米,活動敏捷,性情機警?!拔铱吹剿诳罩姓钩岬臉幼樱浅S⑽??!?/p>
作為一種長距離遷徙的候鳥,黑鸛在越冬期間會結小群活動,它們主要依靠兩翅進行鼓翼飛行,有時也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從9月下旬至10月初開始往南遷移,大多在春季的3月初至3月末到達繁殖地。
與黑鸛同樣位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之列的,還有褐馬雞,這是一種中國特產珍稀鳥類,歷代帝王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稱為“冠”,用以激勵將士。
山地森林是褐馬雞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早前在百花山卻幾乎難尋褐馬雞的蹤跡,隨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目前百花山褐馬雞的種群數量為350-450只,且分布范圍已經擴散到百花山自然保護區之外。
老吳最早在保護區里見到褐馬雞,是在四五年前?!皠傞_始只能看見圖片和標本,就是在森林里遇不到,隨著生態越來越好,竟然在巡山的時候見到了,當時把我激動壞了?!?/p>
回憶起見到褐馬雞的場景,老吳興奮地比畫著:“就在馬路邊的林子里,距離我有五六十米,一大群,有一百多只?!崩蠀沁€分享著他觀察得到的信息,褐馬雞不善飛行的說法其實是不夠準確的,有一次他親眼看見褐馬雞滑行將近一百米?!拔沂诌叺脑O備太有限,無法將那樣的時刻記錄下來,很遺憾?!?/p>
褐馬雞、黑鸛、歐亞紅松鼠、斑羚……老吳和保護區里的動物們打著交道,一個人走在空曠的山間,并不感覺孤獨,更多時候,是懷著期待。聽著泉水擊打石頭的聲音,以及不遠處傳來昆蟲的鳴叫,老吳說:“華北豹回家,只是時間問題,我會在這里等待著,等待一次最大的驚喜。”
一處包容的棲息環境
豹子沿著太行山返京,首先要敲的門就是北京的西部山區,這里也是華北豹的歷史棲息地?!凹议T”的生物多樣性指數及棲息地質量,是華北豹能否成功擴散回京的決定性因素。北京西部山區的大門就是位于門頭溝區的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對比研究,北京部分地區的食物鏈質量,已經與陜西、山西存在野生豹大種群的地區相當。這為未來長期支撐豹種群生存提供了基礎。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