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
中新網9月20日電 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司長曹元猛在發布會上表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不僅徹底擺脫斷流危機,還持續向黃河三角洲、烏梁素海、庫布齊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態區域補水。
曹元猛介紹,黃河流域“1+N+X”規劃政策體系加快構建。印發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安全保障、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專項規劃,制定出臺黃河流域濕地保護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財稅支持、科技創新、城鄉建設等政策舉措,出臺實施方案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沿黃河9省區省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均已印發實施,推動戰略實施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同時,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進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著力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不僅徹底擺脫斷流危機,還持續向黃河三角洲、烏梁素海、庫布齊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態區域補水。山東利津水文站全年入海水量由2012年的276億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352億立方米。
此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今年1—6月,黃河流域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82.4%,同比上升5.8%。2019年以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由本世紀初的30%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雪豹、白唇鹿、巖羊等大型野生動物重現黃河源。
曹元猛還提到,黃河流域洪澇災害應對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完成河南、山東黃河灘區遷建任務,85萬群眾擺脫洪水威脅。加快推進下游引黃涵閘改建、下游“十四五”防洪、黃河寧夏和四川段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設,2019年以來,已建設淤地壩和攔沙壩1474座,改造坡耕地面積315萬畝。持續實施調水調沙,有效提升了河道過流能力。
曹元猛介紹,黃河流域能源保供和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在煤炭穩價保供方面持續發揮關鍵作用。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流域風電、光伏裝機量分別達到1.4億、1.2億千瓦,占全國的46.7%、43.3%。我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山東勝利油田建成。
曹元猛也表示,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要看到,黃河比長江病得更重,問題更復雜、更難治。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生態系統穩定性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水沙關系不協調的特性并未根本改變,下游游蕩性河勢和“地上懸河”形勢嚴峻,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脅;產業結構倚能倚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綠色轉型發展任重道遠。(中新財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