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福建:山海協奏“交響曲”
(中國這十年)潮涌福建:山海協奏“交響曲”
中新社福州10月23日電 題:潮涌福建:山海協奏“交響曲”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今年75歲的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村民王光朝,在村中經營著一家“幸福茶館”,對此深有感觸。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過去的下黨鄉曾經是無公路、無電燈、無自來水、無辦公場所、無財政收入的“五無鄉”。而今,隨著交通條件持續優化,下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新地標。
2016年,王光朝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一間茶館,取名“幸福茶館”。他說,下黨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他想把下黨的幸福分享給四方游客。
下黨的故事,是福建偏遠山鄉大道通天、幸福變遷的生動縮影:曾經因路而貧,如今因路而興。下黨現已有下黨人家、百口食堂等農家樂、民宿60家,2021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52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5元。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阻隔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曾經長期存在。但今日之福建,山海協奏“交響曲”,區域協調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走在全國前列,“山”與“海”同享發展成果。
此間經濟專家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年,福建持續推動山海協作全方位、多層次展開,一批創新性政策、牽引性改革、引領性平臺,助力加快形成山海聯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基礎設施通達,是打通區域協調發展梗阻的關鍵。福建在全國率先實現市通高鐵、縣通高速、鎮通干線、村通客車,城市軌道交通實現零的突破;廈門、福州等港口跨入億噸港行列;6個民航機場開通國內航線394條,通達136個城市。
目前,興(國)泉(州)鐵路全線已具備通車運營條件,已進入開通運營倒計時階段。興泉鐵路是東南沿海通往中西南地區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通車后將結束福建的明溪、大田、德化、永春等老區蘇區縣不通鐵路的歷史。
從上海回到三明市大田縣從事茶葉種植的陳春梅說,興泉鐵路通車后,既方便大田美人茶拓展全國市場,也方便更多游客前來大田品茶觀光。
目前,福建積極推進福州都市圈建設、廈漳泉一體化發展,進而帶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齊頭并進。統計顯示,去年,福州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12.28億元,占全省比重達36%;素有閩南“金三角”之稱的廈漳泉三市,經濟總量達2.34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73%。
早期,福建開展山海協作,主要體現在沿海地區對山區的對口幫扶。隨著交通大動脈的建成、一體化市場的形成,福建山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后發優勢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吸引越來越多好項目落地。
立足林改帶來的生態優勢,地處閩西山區的“中國林改第一縣”龍巖市武平縣擦亮生態底色,自2020年以來共簽約新型顯示產業項目65個。“武平山清水秀,投資環境特別好,我們有信心在這里扎根,做強做大。”漢龍光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玉杰說。
近十年來,位于福建東北部沿海地區的寧德市,得益于技術創新和近海的優勢,從中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迅速崛起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經濟總量從全省第8位晉升至第5位,并一舉跨入中國百強城市行列。
福建山海協奏“交響曲”,更是跨越2000多公里激蕩寧夏,譜寫了不以山海為遠的“山海情”。近10年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拓展協作深度,創新協作方式,優化協作機制,創造了中國特色反貧困治理的生動實踐,成為中國東西部地區協作發展的典范。
在閩寧協作推動下,寧夏形成了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紡織輕工、風力發電等一批特色產業項目,福建在寧夏企業達到6700多家,安置當地勞動力就業10萬多人。
2021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批復哈納斯莆田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成為寧夏在福建投資建設的首個重大能源項目。福建與寧夏的山海協作邁向“雙向奔赴”,為中國東西部協作注入新內涵、新動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