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二代”沈滬銘:耕耘現代農業需要各領域青年人才
中新網上海11月4日電 (鄭瑩瑩 郁玫 謝夢圓)“我們要扭轉青年人才對農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知道現代農業并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中,依托數字化模型進行耕耘。”1995年出生的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副董事長沈滬銘說。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豆制品市場產品品質層次不齊。沈滬銘的父母——沈建華夫婦及其親友,決定開創自己的豆制品品牌:清美,取自清潔、美味之意。
沈滬銘介紹,要做好豆制品,技術非常重要。當時6萬元的創業資金,父母花了很大一部分請了一位老師傅,“接著他們從一小塊豆腐做起,蹬著三輪車,每天出去兜賣,慢慢開始了規模化經營。”
從做豆腐起步,清美從1998年的6人小作坊,歷經24年,發展成了滬上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27歲的沈滬銘也成長為一名“農二代”。他接過父母的衣缽,以新發展眼光看“農業未來”。
沈滬銘在大學時期讀的是金融專業,研究生階段學了管理。他說,許是受父母創業的影響,自己更青睞農業這類實業。
但在他看來,“農一代”以傳統農業為主,大多數人一生奉獻于一塊土地;“農二代”則需要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相互融合,一起將農業的概念擴大化,形成產業振興、產業融合的泛農業化格局。
當下,吃“農業飯”的青年人才還不多。沈滬銘說,除了觀念上的革新,還是需要給青年人才提供更優渥的條件,包括提供比較可觀的工資、居住舒適的人才公寓等等。清美正在努力吸引青年人才,比如其四期工程有120多畝地,按規劃,其中80畝是建設工廠,另外40畝地包含一個供應鏈中心以及8棟人才公寓。
他說,企業目前需要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無論是在生產、物流環節,還是終端門店銷售領域,清美都在培養自己的“管理層二代”。
沈滬銘說,從小父親一直跟自己說,清美要做成長期持續發展的百年企業,不能追求快速暴利,而是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去做。奔著這個目標,人才是關鍵,企業的遠景規劃也很重要。
清美從做豆制品起家,產品這些年已拓展到糧油米面、蔬菜水果、魚肉禽蛋、日雜用品等全品類,開起了早餐店,開設了直營銷售門店等等,致力轉型成為“城市生活綜合服務商”,讓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達“千家萬戶”。
沈滬銘說,清美的豆制品已經做到上海數一數二,但它是副食品,市場不大,要把品牌做大,清美要擴大主業,自建終端。
在浦東新區中部的宣橋鎮腰路村,主營中式早餐的“清美味道”店內油條僅售一元一根。沈滬銘說,這價格得益于清美把控著全產業鏈,“把所有環節都抓在自己手上,才能做到直接低價供應給消費者。”。
對于未來,“農二代”沈滬銘正謀劃如何在線上銷售上“加碼”發力,他說,目前清美雖然拓展了700多家門店,但整體基調還是以線下銷售為主,“我現在已經進入管理層,還是希望琢磨一下如何進一步拓展線上銷售,至少一半線上、一半線下,融合銷售。”
他還思考著如何在各個領域不斷創新,比如在產品上,開拓當下備受年輕上班族熱捧的快手菜。
沈滬銘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如何創業發家,童年有段時間,他是在工廠里長大的,“距離最近的時候,從工廠到家就200米路程,我常隨爸爸去工廠看他們工作。”
而今,他也加入父母的奮斗隊伍,繼續關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從小處著手,往大處謀劃,“上海有數千萬居民,每天要吃的蔬菜是個‘天文數字’,我們希望以高標準農業,覆蓋生產、運輸、銷售全產業鏈,將品質佳、賣相好的產品,直接端上市民的餐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