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立體分揀系統 “雙11”后快遞業這樣應對旺季挑戰
開發“最強大腦”、首創立體分揀系統、推進電商融合發展……
“雙11”后快遞業如何迎接新挑戰?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已經結束,對于快遞行業來說,在“雙11”結束后,物流高峰才拉開序幕。據郵政部門預計,“雙11”旺季產生的郵件快件將在11月20日前基本完成投遞。那么在此期間,郵政快遞業是如何應對旺季挑戰的?記者通過云采訪的形式了解各地快遞處理的亮點。
指揮中心里有個“最強大腦”
“今年‘雙11’我們快遞人真的不再苦哈哈地忙亂一團了,工作越來越輕松、高效,快遞小哥、司機、操作工、客服很少再徹夜加班,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客戶服務卻越來越好,派件和攬件都越來越快。”圓通速遞江蘇宿遷沭陽分公司副總經理袁哲人認為,這都得益于指揮中心里有了一個“最強大腦”——網點管家。
據袁哲人介紹,有了網點管家,網點可以最早提前6小時查看中心進港件的裝卸數據,以便提早規劃、提前安排多少人、多大車去拉件,非常精準。此外,網點可以實時查看在中心對應格口的裝車情況。這樣一來,后續網點的分揀、快遞小哥的派送,都能夠提早進行,收件時效也就能保證。“人員的操作效率從之前的單小時人均1300票到目前人均最高突破2000票,整體操作時長縮短了近40%。”
在“網點管家”上,還可以通過“客戶管家”實現與客戶的線上通聯。據袁哲人介紹,他們是以出港為主的,對接很多不同產品類型及多個平臺的電商客戶,之前多的時候客服有20多人,還經常忙不過來。有了智能客服“小圓”后,將商家客服、快遞公司客服及“小圓”“一群綁定”,只要在群里發起類似顧客退件、更址等常見需求,智能客服就會瞬時回應、解決并及時反饋,如遇到更復雜的疑難問題,人工客服也會第一時間對接。“現在客服人員減少一半了,處理問題卻更高效,客戶好評還提升了。”袁哲人說。
首創大小件立體分揀系統
11月15日上午8點30分,德邦上海嘉定轉運中心內,當車輛經過場站調度停靠到固定月臺時,卸車三組運營外場組長王華濤開啟設備,只見伸縮皮帶機自動伸長到車廂內部,與他同組的分揀人員將貨物掃描放置到皮帶機上,貨物通過皮帶機運輸到自動化分揀設備上。
據該轉運中心高級經理李洋介紹,這是公司首創擁有專利的大小件融合多層立體自動化分揀系統,能將疊在一起的快件在傳送帶上進行分離,有效地降低了物件的破損率。
王華濤也告訴記者,這臺設備的工業照相機在標簽識別上采用360°六面環繞條形碼識別的技術,通過工業照相機對貨物信息進行無接觸識別,再自動達到自動模組帶區域,轉向輪根據貨物的收件地自動分揀歸類,不用再將所有快件的條形碼翻動朝上,減少人工分揀時效,降低失誤率。
“而且我們的皮帶機比平時看到的皮帶機寬一些,由于承運的貨物大多是重件、大件,因此這個設備的寬度是針對大件量身定做的,進出貨線也是行業內最寬1.4米、1.6米、甚至1.8米,適配于重貨分揀。”李洋說,這套分揀系統最快時單小時分揀貨物峰值達到2.5萬多件,單日分揀貨物峰值可達50多萬。相較于原有人工分揀方式,工作效率提升3倍以上。也正是這套系統,支撐了他們“雙11”旺季人力、場地、車輛的全面升級。
農產品家門口就能發貨
“‘雙11’來了,我每天都能發出快遞1000件左右。”11月10日,正在韻達四川省德昌縣網點寄快遞的電商老板張靜告訴記者,她是德昌縣六所鎮幼山村村民,返鄉創業從事電商有5年了,日常主要通過各大電商平臺銷售本地草莓、梨、核桃、葡萄、桑葚、藍莓、枇杷等農產品。剛開始只有縣城有快遞,需要自己將貨物運到城里快遞站點去發貨,每天只能發幾十件。現在每天發件量幾百件到上千件不等,在家門口就能發貨。
之所以能做到在家門口就能發貨,據該網點負責人徐峰介紹,網點以快遞為依托、以電子商務創業為助力點,以本地優質農特產品為支撐,在全縣建立了100多個電子商務服務站,組建了覆蓋德昌縣95%鄉鎮的農村快遞網絡,成功打通快遞最后一公里,實現電商及快遞融合發展,將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開遍了德昌各鄉村鎮。
徐峰告訴記者,去年他還投資建設了德昌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快遞物流云倉中心,計劃將電商、快遞、物流、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全部融合到一個園區。以助力鄉村振興為總體目標,依托園區及遍布鄉鎮以及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深挖當地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形成以互聯網+物流、互聯網+人文、互聯網+旅游的電商發展模式,并提供從創業、培訓、運營、到快遞全鏈路一條龍服務。(工人日報 記者 甘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