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正逐步回升 有望進入有吸引力區間
記者 余俊毅
2022年11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波動,同時引起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理財市場隨之面臨贖回壓力。自12月份金融監管部門采取多項措施穩定債券市場走勢后,債市及理財市場逐步回穩。雖然目前一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仍處于破凈狀態,但絕大部分產品凈值已經開始回升。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12月27日,目前全市場共存續30121只理財產品,有27881只理財產品已經披露凈值,其中7162只產品凈值低于1,占比達25.6%。不過,這7162只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狀態均在一定可控風險內,其中有6726只產品凈值在0.98至1之間,占比超過94%。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面對理財贖回壓力,一方面央行通過降準、超額續作MLF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穩定信心,另一方面銀行自營資金等也開始入場配置,部分理財機構自購旗下產品,預計理財產品收益率將逐步進入相對有吸引力的區間內。
據了解,為了產品的收益穩定性,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大多為信用債,而此次債券市場波動引起的銀行理財產品贖回壓力也給銀行在產品配置方面帶來了一定思考,更好地去面對和改善凈值化轉型中遇到的問題。
青銀理財表示,以10月份、11月份債券波動較大的兩個月為例,銀行理財破凈產品分別占比約4%、7%;而同期超70%債券型開放式基金收益為負,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是最穩健的投資品種之一。
中原銀行表示,固收類理財產品往往需要持有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取較為穩健的投資回報。短期內理財凈值波動可能令投資者煎熬,但也帶來了較好的后續入場機會。建議投資者以長期視角來持有固收類理財產品,以時間換空間,力爭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
除此之外,在遭受理財產品贖回壓力后,部分理財子公司也開始嘗試發行采用攤余成本法計價的理財產品。中信建投研報認為,攤余成本法計價的理財產品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理財產品,在債券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的背景下,通過計價方式的變化來確保凈值穩定,避免凈值波動;同時也是應時性特殊產品,對避免理財規模下降過快和客戶流失有一定的幫助。預計后續其他理財子公司也將陸續嘗試并且發行此類產品。
雖然銀行理財已經沒有“預期收益”的概念,產品也不再保本,但投資者的觀念還未完全轉變。普益標準相關研究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銀行需要不斷引導投資者對業績基準的認識,幫助客戶樹立理財產品“自負盈虧”的觀念。同時,投資者需要理財看待產品漲跌,在凈值下跌時不要急于贖回,避免造成“踩踏”事件,要學會長期投資。
對于后續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光大證券首席金融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理財市場已經歷經兩波贖回壓力,預估最終贖回規模占理財總盤子的5%至10%,對應流失理財規模1.5萬億元至3萬億元左右。現階段,被贖回理財資金主要以表內存款等方式做暫時性避險安排。展望2023年,隨著宏觀經濟企穩及資本市場回暖,帶動居民收入預期與風險偏好回升,因市場階段性大幅調整、客戶應激性贖回等因素導致的理財資產管理規模流失,有望逐步回流理財市場,初步測算2023年理財規模同比增速有望超過1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