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一畝油茶開起大別山“綠色銀行”
中新網信陽12月28日電 題:一畝油茶開起大別山“綠色銀行”
作者 闞力 盛鵬
房前屋后一畝油茶,是大別山革命老區豫南光山縣的油茶種植現狀。如今,油茶連點成片如一座“綠色銀行”,逐步成為大別山區的致富密碼。
油茶作為木本油料植物,有較高的經濟價值。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支持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改造提升低產林。被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的光山縣,已將油茶產業發展成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冬日靜謐的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幾名工人正忙著修剪老枝,管護茶園。
“在茶園一個月收入3000塊錢,加上自己種的油茶,一年能有五六萬塊錢收入!”近年來,在茶園就業的村民黃友德也響應了“房前屋后一畝茶”全民油茶計劃,種植了20多畝油茶。
在當地,流行“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這樣一句順口溜。如今,像黃友德一樣,依靠油茶蓋樓又致富的光山人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光山縣油茶種植總面積近30萬畝,從事油茶產業的專業合作社超百家,帶動近30萬農民增收致富。
那么,為何有如此之多村民種油茶呢?
在光山談起油茶,人們就會提及陳世法。2008年,在外打拼半生的他,回到家鄉,承包荒山,推廣油茶種植。
地處丘陵的光山縣,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適宜油茶樹生長,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油茶產業投資大、見效慢,陳世法選擇返鄉從事這一產業,也讓很多人不解。
不過,陳世法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油茶樹回報期長,結果期長達80年,既能見到經濟效益還能綠化荒山野坡,是一年栽種多年收益的‘綠色銀行’。”
說干就干。陳世法承包了光山縣槐店鄉的萬畝荒坡,成了當地種油茶的“領頭羊”。如今,他承包的這片荒坡也就是聲名遠播的“司馬光油茶園”。同時,他還以“聯興”為名,注冊了河南省聯興油茶公司,自任董事長。
走進“聯興”油茶加工廠,機器的轟鳴和工人的忙碌。正忙著灌裝山茶油的工人說,“油茶籽10月底前完成了采摘入庫,提煉的茶油正在加緊封裝,春節前是銷售旺季。”
“司馬光油茶園通過油茶種植、生產加工,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陳世法說,該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油茶3萬畝,實現產業全鏈條一體化,同時開發出茶油系列化妝品,提升了油茶附加值。
一人致富不算富,眾人拾柴火焰高。伴隨著油茶產業的發展,光山縣涌現了藍天、聯興、誠信等一批油茶種植龍頭企業。
光山縣誠信實業公司總經理陳勇表示,目前,他們正在以油茶為載體,擴大油茶種植規模,發展油茶觀光休閑旅游,構建油茶一、二、三產業融合體。
據光山縣林業和茶產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縣組建了產業聯盟,引導油茶產業健康發展;培育“司馬光”“聯興”“全家福”等油茶品牌,啟動了“光山油茶”地理標識品牌創建,把油茶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油茶企業“走出去”。
近些年,油茶產業的大力發展,不僅給光山縣帶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生態和社會效益。通過油茶種植的帶動,該縣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面積達28.8萬畝,昔日的荒山披上“綠裝”,一批山區農民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到2025年,全縣新增油茶種植面積10萬畝,建設現代油茶產業示范園1萬畝,帶動10萬農戶種油茶,戶均增收5000元,全力打造中國油茶北緣強縣。”光山縣林業和茶產業局局長金作銀信心滿滿地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