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文博會閉幕 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本報記者 劉傳書
1月2日,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閉幕。本屆文博會率先探索疫情防控措施重大調整后舉辦大型展會的有效途徑,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作出積極貢獻,受到廣大參展商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辦展形式和展會規模再次實現突破
主辦方介紹,本屆文博會采取線下為主、線上同步的方式,主會場設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共6個展館12萬平方米。云上文博會平臺設立國際館,并按照展館展區分類展示文化產品和項目,利用全景拍攝技術模擬線下文博會場景,再現文博會線下12萬平方米的展會現場,為參觀者呈現身臨其境720°3D沉浸式視覺效果與觀展體驗。
本屆文博會有2532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線下參展,另有870家機構和企業線上參展,共計3402家企業線上線下參展,比上屆增加了66家。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全部參展,吸引了來自全球的30個國家和地區、300家境外文化機構和企業云上參展,共展出文化產品10萬多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
文博會打造“中國文化精品走廊”,設立“文化中國”專題展,利用高科技手段創新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傳承、新興業態發展和元宇宙等未來文化科技,展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最新成果、文化中國歷史文脈和發展方向。
展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熱點、趨勢與信心
主辦方表示,本屆文博會將引領和推動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加強龍頭文化企業和機構組展力度,提高組展質量,優化展商結構,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將全國各地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化資本。
主辦方介紹,本屆文博會集中展示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和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取得的成果,吸引了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數字人等高新技術文化企業參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豐富展陳手段,改善線上線下參展和觀展體驗。
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置文化科技·數字創意館,體現了科技全面賦能文化產業內容生產、產品和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最新成果。數字演藝展區,集中展示我國在數字演藝產業方面的新成果。中國國家版本館首次參展,并在現場舉行“中國國家版本館首批網絡數字版本入藏儀式”。(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