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新年,向著星辰大海啟航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縷晨光,遠望5號船揚帆遠航。
此刻,遠望3號船、6號船正馳騁在各自海域。新年伊始,遠望號船隊創下了測量船隊在外跨年船舶數量新的歷史。
細細盤點遠望號船隊2022年度成績單:全年累計出航19次,圓滿完成20次海上測控、4次火箭運輸任務,安全航行近1000天,劈波斬浪近20萬海里。其中,遠望3號船在浩淼太平洋上迎來了第100次海上測控任務的勝利……
“遠望”,為中國航天而生。遠望號滿載而歸的背后,折射著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
這一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64次,再次刷新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紀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次數首次邁上50大關,打破了102次連續發射成功的紀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突破200次發射大關,從1到100,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時32年;而從100到200,僅用了6年時間。火箭發射工位上不斷升級的“加速時間軸”,展示了中國航天“看得見的中國速度”。
這一年,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一箭22星,創造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最高紀錄。目前,我國在軌應用衛星數量已經超過600顆。越來越多的“中國星”,正在閃耀太空。
這一年,是中國載人航天立項30周年,中國載人航天完成了2次貨運飛船、2次神舟飛船、2次實驗艙在內的6次重大發射任務,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如期完成。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四號兩個乘組在太空“勝利會師”,我國首次實現空間站三船三艙構型以及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里,中國航天人期待著創造更多輝煌。
沉甸甸的數據昭示著全年的滿堂彩,也預示著新的一年,中國航天必將迎來又一個“超級航天年”。現在,讓我們跟隨遠望號船隊,在新的一年揚帆遠航。
新年,向著星辰大海啟航
■倪棟梁 雷宇鑫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風起揚帆正當時
在遠望5號船的氣象觀探機房內,預報員高雅文正在仔細對比天氣實況和預報結果。
作為船舶“晴雨表”,面對風云變幻、陰晴莫測的大海,氣象預報員必須準確掌握氣象數據,精準預判天氣海況——這是安全航行的必要保障。
近年來,搭載了最新氣象預報系統的船舶,再結合全球氣象數據,已經可以進行航線范圍內未來10天的預報。同時,網格化處理的氣象數據密度越大,氣象預報的時空精度也會越高。
“傳真圖預報氣壓偏低,風矢圖預報風力偏大,浪場圖數據正常……”在高雅文面前的屏幕上,3套數值預報系統同時運行,五彩斑斕的全色填圖、海量的氣象數據塞滿了屏幕。為提升預報的可靠性,氣象預報員需要系統分析多套氣象預報數據,綜合衡量氣象海洋條件。
與陸地氣象預報不同,遠望號航行在大洋之上,不僅要對天氣陰晴進行預報,還需要收集風、浪、云等關鍵要素。
“實測風速7級,風向東北。”機房外的駕駛甲板上,氣象觀探員嫻熟地架起便攜式氣象儀,實時測量并定期匯報氣象要素情況。風,不僅會直接影響船舶航行,而且它的作用還會通過海浪和海流間接表現出來。當幾種模式下的氣象資料預報結果差異過大時,實時測量當前船舶所在時空的風速風向便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海風吹拂,海浪翻涌。浪,是氣象觀探員觀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海浪分為風浪和涌浪兩種。正如字面意思,風浪,是由海風吹起的海浪;而涌浪一般并非局地自發形成,是由遠方的海面傳導而來。
和風浪相比,涌浪之上的海平面相對較為平靜。業務精湛的觀探員僅憑肉眼觀察,便可得出大致浪高,甚至還能“看透”平靜海面下的“暗流涌動”。
測波雷達,是氣象預報員最常用的儀器。通過它,氣象預報員可以實時監測船舶周圍海浪的高度和流向,以便對氣象數據做出準確的判斷。
航渡期間,氣象觀探員需要每3小時觀測一次天上的云。千變萬化的云,在專業氣象人眼中,有著嚴格的分類。快速判別3族10屬29類云的形狀特點和對應天氣,是每一名觀探員必備的專業技能。當遠望號船在海上遇到強對流天氣時,配合使用測量范圍240公里的多普勒雷達,他們可以通過船舶上空的云量獲取所在海區的降水概率,以便及時判斷短時的天氣變化。
結合系統數據和實測數據,高雅文得出可靠結論:受寒潮影響,原定航線所經海域海況急劇轉差,必須高度關注氣象變化以調整航線。
氣象預報下達,各崗位開始忙碌起來。
這是一場緊張但又最為常見的大風浪航行。
40多年來,遠望號船隊的航跡遍布幾大洋,累計航行360余萬海里,可繞地球160余圈。追逐著“星”與“箭”,遠望人穩舵奮楫,鼓帆遠航。
星辰大海不迷航
夜晚,遠望6號船駕駛室內,船舶導航屏幕銀光閃爍。值班航海員孟凡打開電子海圖,反復放大縮小,細細研究著航線。
航行在漫無邊際的大洋深處,最重要的就是辨別方位。執行任務時,為了能夠在海水涌動、船體晃動、天線轉動、目標移動等動態條件下準確掌握目標位置,精確的定位導航至關重要。
海圖,是人類最為古老的航海向導之一。每次遠航前,遠望號船都會提前進行海圖修正,確保信息完善準確,并在海圖上標注繪制航線作為遠洋航行的依據。
作為最普及和直觀的導航儀器,航海羅經是遠望號的必備設備。其中,體積小、重量輕、輸出信號可視化的電羅經,可以搭配駕駛室里的通信導航設備,從而實現自動導航、傾斜扶正等科技感十足的功能。再配合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即使船舶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依然能夠保持正確方向。
遠望號船素有“海上科學城”的美譽,裝配有完善的導航設備,包括衛星導航設備、慣性導航設備、光學天文導航設備和無線電導航設備等。這些高精尖設備已經可以將船位測量提高到一個極為精準的程度。
當然,船上也有可靠的保底手段。當電子化設備出現故障時,六分儀便派上了用場。
六分儀的原理與“牽星板”如出一轍,用它測量某一時刻太陽或其他天體與海平線的夾角,經查閱資料精確計算后,便可以迅速得知船舶的經緯度。
白天,航海員可以通過東升西落的太陽大致辨別方位,到了夜晚,詩人眼中浪漫的星座,便成為航海員眼中觀天定位的“坐標系”。
如今,天上不僅有了勺子狀的北斗七星,更有了網狀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6月23日,遠望6號船圓滿完成北斗組網“收官星”測控任務。同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完成開通。如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廣泛運用于生活各個領域。
“北斗三號運行穩定,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實測優于4.4米,亞太地區性能更優。”深夜,航行在太平洋的遠望6號船駕駛室內,孟凡正興奮地和大家討論著北斗導航,明亮的北斗星閃爍在前甲板的上空,遨游于漫漫星際之間,牽引著遠望6號船向任務海域駛去。
波峰浪谷夢飛揚
太平洋某海域,夜深人靜,遠望3號船大部分船員們都進入了夢鄉。短波機房里,傳來了“嘀嗒”電報聲——無線電技師莊乾波還在調試設備。
萬里海天一線牽。遠望號船每次出航最少也得個把月,在航程中,必須時刻保持通信鏈路暢通。尤其在執行任務期間,遠望號不僅要跟蹤測量衛星,還要接收祖國傳來的指令并回傳大量測控數據。通信一旦中斷,后果不堪設想。
白天,遠望號有兩口衛星通信“大鍋”來保障通信。到了晚上,為維持設備狀態,衛星通信設備停機休息,無線通信便成為保底的通聯手段。
在第一代測量船上,短波機房曾經擔當重任。那時候,十幾個崗位,24小時輪流值班。年輕的莊乾波就是其中一員。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遠望3號船配備了多種先進的通信技術手段,無線短波通信漸漸成了備份通信手段。莊乾波堅守崗位30年,但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備份”。
特別是當精密的電子設備關機維護的時候,莊乾波的堅守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短波通信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獨特優勢,成為岸船聯絡的關鍵手段。
“現在的終端不僅新增了各種功能,操作使用也更為簡單明了。” 隨著技術的進步,無線短波通信目前已普及“快捷鍵”,廣泛運用數字傳輸方式,輸入文字內容后,便可一鍵轉化為電碼,然后自動發送。
不久前,遠望號船通信系統配備了最新的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終端作為輔助手段。北斗三號具備全球文字短報文通信功能,與其他通信方式相比更為穩定可靠。航行在祖國周邊海域,岸船、船船之間甚至可以通過類似手機短信的方式互發語音和圖像信息。
簡單來說,如果將北斗三號終端比作“微信”,終端ID地址那一串數字就是“微信號”。打開“微信”,輸入對方“微信號”,便會彈出一個“聊天窗口”,輸入內容,點擊發送,就完成一次短報文通信。
但在莊乾波眼中,基本功絕對不能丟。電碼字字千鈞極為嚴肅,信息的傳輸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對他來說,電碼就是一門語言,“嘀嗒”是它的發聲,指尖的點和劃就是它的筆畫。47歲的莊乾波,運用這一門語言已經30年,他一直在用這種獨特的語言和母港保持聯絡。
又一次在海上跨年,在正常的無線通聯結束后,經批準,莊乾波打開新短波終端,在包含母港和其他幾條船的“群聊”對話窗口,敲出一行祝福——“新年快樂,凱旋再會!”(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