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上市兩周年 “保險+期貨”成支農支小重要抓手
記者 王 寧
自2021年1月8日上市以來截至目前,生豬期貨已平穩運行兩周年。近日,《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上市以來整體運行平穩,成交持倉規模穩步擴大,期貨價格合理反映生豬產能對未來價格影響。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生豬產業企業參與期貨交易表現積極,風險管理功能逐步得到有效發揮;同時,各方力量對中小養殖戶的生產經營助力作用明顯,已經形成了以“保險+期貨”為主要抓手的支農支小模式。
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
運用期貨鎖定養殖收益
2022年,生豬期貨遠月合約價格被宏觀管理部門多次引用。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引導行業預期和制定相關宏觀調控政策的參考,這說明了生豬期貨價格信號作用得到肯定。同時,養殖企業及養殖戶也通過及時關注市場變化和期貨價格信號,適時調整出欄節奏,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經營。
記者從大商所了解到,2022年全年,生豬期貨總成交量達827.93萬手,日均持倉量9.64萬手,交割667手。截至目前,生豬交割庫數量為41家,覆蓋11個省(自治區)。
長江期貨飼料養殖產業服務中心總經理韋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兩年以來,期現價格趨勢基本一致,期現回歸良好,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逐步發揮,近月合約期現價格相關性高達0.98,各合約最后交易日基差均值為252元/噸,到期期現價差率均值為3.87%,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期現市場的聯動性。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產業企業開始關注并參與生豬期貨。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家產業客戶參與生豬期貨交易。其中,中糧家佳康、牧原股份、唐人神、大北農、德康農牧等產業鏈上市企業、龍頭企業積極利用期貨市場鎖定養殖收益。
大商所相關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了更好促進生豬期貨功能發揮,更好服務生豬保供穩價,自上市以來面向市場需求多措并舉確保生豬交割平穩順暢,具體來看:一是持續增設生豬期貨交割庫,擴大生豬期貨交割服務范圍,擴充可供交割資源。二是結合現貨市場變化,適時發布和調整地區升貼水,促進期現價格回歸。三是推出生豬協議交收業務,提升產業企業參與期貨交割的靈活度。
期貨公司
聯合多方力量積極賦能
據了解,在越來越多實體企業通過套期保值進行風險管理的同時,大商所也為中小養殖戶利用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打開了渠道,加之期貨公司聯合銀行、保險等多方力量積極推動,當前已形成了以“保險+期貨”為主要抓手的服務特征。
中糧期貨機構服務部副總監韓迦南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兩年來生豬產業企業對期貨從陌生到熟悉,期貨公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司自上市以來便構建了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覆蓋的‘三全體系’,從提供規則制度培訓、行情咨詢、幫助企業建立套保體系等全方位的套保交易服務,到輔導交割庫設立申請、交割關鍵節點提示、現場輔助交割等全流程的交割支持服務,再到提供‘場內+場外’‘期貨+保險’等全覆蓋的風險管理服務,滿足產業客戶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的需求。”
方正中期期貨飼料養殖研究中心畜產品研究員宋從志也表示,2022年生豬現貨價格波動明顯,公司以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向產業企業提供服務,尤其是對中小型生豬養殖企業,努力提高期貨交易參與體驗。“去年公司共開展19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其中4個是交易所主導項目,為2.33萬噸生豬提供4.75億元價格風險保障,服務457個涉農主體。”
記者獲悉,自2015年大商所在國內首倡“保險+期貨”模式以來,項目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好評。其中,在生豬期貨方面,2021年共開展“保險+期貨”項目125個,涉及現貨量25.3萬噸(222.87萬頭),累計實現賠付1.74億元,惠及農戶8874戶;2022年,又投入1.23億元,開展19個生豬專項項目,涉及現貨量37萬噸(369萬頭),預計賠付1.76億元,進一步助力穩定生豬生產經營。
中糧期貨“保險+期貨”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保險+期貨”已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例如生豬期貨的上市,期貨公司聯合多方力量,為普通農戶、合作社和中小型企業運用“保險+期貨”模式規避生產經營風險有效助力。
國元期貨高級分析師姜振飛向記者表示,生豬期貨上市以來,公司便積極聯合多家保險公司為生豬養殖戶保“價”護航。“去年公司在多地共開展22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累計承保貨值4.92億元,預計總賠付金額至少達1600萬元。此外,公司還與多家生豬養殖戶開展了多筆場外期權項目,總體賠付率約108%,為生豬產業主體規避經營風險、實現穩健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