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煥發新的魅力和風采(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核心閱讀
正是緣于中華文化源源不斷的滋養,戲曲藝術才能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璀璨奪目。
研究和發展戲曲藝術,要立足藝術本體,探尋戲曲之所以成為戲曲的內在規定性,進而以守正創新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戲曲藝術煥發新的魅力和風采。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終是戲曲藝術的根本價值所在和生存發展的社會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勉勵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創作研究和傳承發展上面臨新使命新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從文化根脈、藝術特質、價值功能等多維度深入挖掘戲曲藝術寶藏,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有效激發戲曲活力,以新時代梨園新聲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厚植文化根脈,彰顯民族特性
放眼古今中外,任何藝術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空和文化土壤,具有差異化的地域和族群特色,戲曲藝術亦然。戲曲植根于人民生活,吮吸著民族文化的豐厚養分,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獨特基因,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和人文基礎。
戲曲藝術來自民間、成長于民間,生動展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理想,以人民性為厚重底色,涵養著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戲曲在藝術形式、思想內容、表達手法上都具有鮮明特色。作為在中國社會流傳千載、廣泛普及的文化載體,戲曲在賡續文脈、弘揚傳統文化上的作用尤為突出,具有顯著的傳承性特征。
正是緣于中華文化源源不斷的滋養,戲曲藝術才能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璀璨奪目。而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需要戲曲藝術進一步扎根中國大地,萃取傳統文化精華,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夯實戲曲創新創造的文化根脈。
近來,國家深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藝術學門類專業目錄調整中的一大亮點是把戲曲與曲藝等傳統藝術門類與一級學科并列,這在戲曲藝術發展史和戲曲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抓住契機,加快中國戲曲學派建設發展,拓展、豐富和完善戲曲藝術知識體系,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將戲曲內涵總結好梳理好,將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好展示好。強調戲曲藝術的文化根脈和民族特性,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是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戲曲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更好彰顯中國氣派、中國風范。
立足藝術特質,推進守正創新
戲曲藝術包容萬端、自成體系、雅俗共賞,是我國傳統藝術的典范。研究和發展戲曲藝術,要立足藝術本體,探尋戲曲之所以成為戲曲的內在規定性,進而以守正創新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戲曲藝術煥發新的魅力和風采。
戲曲藝術合歌舞、說唱、滑稽戲于一處,熔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于一爐,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匯時間藝術、空間藝術于一體,建立起以舞臺表演為核心的復合演劇體系,在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中綜合程度最高。戲曲藝術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的在于虛擬性,對舞臺時空的處理簡潔靈動,極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極大增強了藝術內涵和感染力,形成了具有中國人審美特性的舞臺藝術風格。高度的程式性是戲曲藝術又一個顯著特質,它是反映生活的具體化表現形式,將生活動作加以合理的抽象概括,賦予舞臺表演規范化的格式,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個方面,經過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約定俗成的基本規制。
上述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戲曲被普遍認可的三大特質,它們支撐起戲曲藝術的巍峨殿堂。傳承發展戲曲藝術,就要立足這些藝術特質,既看到它們是戲曲藝術經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的,是適應社會變革脈動、遵循藝術變遷規律、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結果,也要看到它們背后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積淀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美學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將這些藝術特質發揚光大。
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過守正創新實現戲曲藝術繁榮振興,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心聲,也是其本身賡續傳承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要緊貼時代脈搏,用戲曲藝術涵養時代精神,以時代精神豐富戲曲藝術,推動戲曲藝術思想內容和表達程式與時俱進,給予戲曲藝術特質以新范疇、新概括;另一方面,堅持分類施策,結合劇種特點,在流派、劇目、題材、主題上進行新創造、新表達,增強藝術感染力、舞臺表現力、社會傳播力,持續增強對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開拓戲曲藝術的新境界。
對接當代需求,實現多重價值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需要全面釋放戲曲藝術的審美、教育、娛樂、交流等多重價值功能,使戲曲藝術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唱響新時代意蘊悠長的梨園新聲。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終是戲曲藝術的根本價值所在和生存發展的社會根基。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重視,文化需求高品質、多層次、個性化的特點更趨明顯。戲曲藝術發展必須主動適應這一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抓好經典劇目挖掘、整理和傳承,抓好劇目編創生產,堅持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并舉,拓展風格流派,提升供給質量,推出更多反映人民內心世界、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戲曲作品。要把高素質戲曲人才培養放到戰略位置,“出人”才能“出戲”,遵循戲曲人才成長規律和戲曲傳承特點,融通傳統培養方式和現代育人理念,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戲曲名家和戲曲人才隊伍。
以文化人,戲曲藝術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戲曲藝術蘊涵豐厚的育人資源,其中德在藝先的職業操守、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唱念做打的過硬功夫、真善美的心靈溝通、勤學苦練的執著精神,與我們的育人目標要求高度契合。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深化對接融合,充分激活戲曲藝術以文化人、以藝潤心、以美培元的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持續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助力提高全社會道德修養、文明程度和審美水平,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以藝通心,戲曲藝術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上世紀,京劇大師梅蘭芳到國外訪問演出引起的巨大轟動,新中國成立后,戲曲藝術在外交領域的亮眼表現,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進入新時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戲曲藝術服務大局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更為廣闊的舞臺。要圍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創新戲曲傳播方式和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精彩書寫戲曲藝術新篇章。
新征程上,中國戲曲學院將繼續立足戲曲教育主陣地,與廣大戲曲工作者一道,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繁榮發展戲曲事業,使中華戲曲藝術更好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
制圖: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