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臺養老服務政策 上市公司爭搶智慧養老萬億藍海市場
上海市民政局日前印發的《上海市家門口養老服務站設置指引》提出,上海市將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織密網絡,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可達、服務可及。
除上海市外,多地也于近期出臺養老服務相關政策。對此,市場人士表示,需求和政策雙重利好下,多業態將撬動智慧養老萬億藍海市場。大健康、基因測序、生命醫學、中醫養生、養生旅游等眾多康養產業相關概念備受市場和資本關注,復合型高端化康養消費或形成趨勢。
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指引》提出,上海市將加強家門口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和閑置資源的盤活利用,對家門口養老服務站的場地、用房提供保障。上海市各個街鎮應依照相關要求,用好上海市和各個區各項補貼資金,鼓勵街鎮通過納入財政預算、利用社會資金等形式對家門口養老服務站點的設置與運營提供保障。
除上海市外,近期多地也出臺養老服務相關政策。廈門市人民政府日前發布《廈門市“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其中,在構建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方面,計劃到2025年全市建成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達2.3萬張。
《廣西壯族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廣西養老服務領域首部地方法規,該條例整合各方面力量打通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痛點堵點。
在近日出臺的《天津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創新性地提出實施津(金)牌養老“科創”工程,通過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開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等,讓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海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的《海南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到2025年,海南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新時代老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釋放效能,老年人的健康素養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
某養老機構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的基本依托。加快完善社區養老的硬件設施和配套服務,一方面能夠有效拉動投資。已有的養老設施很多老化,服務單一,如能分期在每個城鄉社區都建設一個兼具老年餐桌、陪伴護理、文化娛樂等功能的養老場所,并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將會產生巨大投資需求。同時,在社區推進養老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也能拉動數量不小的投資。另一方面,增加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增加大量就業。社區為居家老人提供送餐、助浴、理發、陪護等豐富多樣的服務,對加快服務業發展和擴大就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功能完備、收費合理的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要保持政府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重點保障“三無”特困老人養老。同時應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市場化中高端養老機構。這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也有利于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從養老產業上下游來看,保險、地產、智能養老、健康服務等行業上市公司成為市場布局主力。2010年9月,保險資金正式獲準進入養老地產市場。養老地產以其資產長期穩定的特點吸引險企進行投資。在地產公司方面,萬科在養老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及自持老年公寓等方面都有嘗試。
從A股上市公司看,大部分智能養老行業上市公司布局上游軟件開發及下游應用領域。
九安醫療陸續推出了涵蓋血壓、血糖、血氧、心電、心率、體重、體脂、睡眠、運動等領域的個人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延華智能圍繞“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綠色節能智慧城市”等領域布局智慧城市產業,打造專業化、現代化的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康泰醫學產品涵蓋血氧類、心電類、超聲類、監護類、血壓類、分析測試類等多個大類,建立了完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產品廣泛應用于各級醫院、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多個場合。萬達信息依托智慧城市、健康管理的業務優勢,構建“互聯網+資源整合”的一體化養老服務平臺,為長者提供智慧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為各地智慧養老行業發展提供信息保障。
此外,目前我國智能養老產業園區的建設正在積極布局。202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智能養老產業園正式揭牌運行,推動了養老產業模式創新。蘇州工業園也宣布打造園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路徑。
“借助于互聯網的手段和現代化的設備,提供智慧養老的服務,把人工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的服務相結合,可以改善養老服務的條件,提高養老服務的水準和效率,企業對這方面的布局,是具有前瞻性的行為”,上海市輕工業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上海養老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豪展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國家繼續大力支持養老服務行業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均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孫豪展告訴記者,目前一些養老服務企業產出回報率不是很高,但是隨著潛在的養老消費人群,即當下的50后和60后的觀念不斷更新,養老服務的需求會不斷擴大,提前布局的企業在未來將會有收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