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吳少玉:讓非遺成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中新網
中新網儋州3月3日電 (張月和)“自己富了不算富,村民富了才是富。”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學蘭村黨支部副書記吳少玉說,這是她父親經常念叨的一句話,也是自己返鄉創業十年來踐行的座右銘。
在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儋土糖基地,空氣中浮動著一股濃郁的甜香,工作人員不斷攪動著沸騰翻滾的黑褐色糖漿,已經凝固的糖條被整齊碼放在陽光房里,在高溫通風的環境中進一步干燥發酵。分區清晰的現代廠房內,工作人員依然遵循著傳統的18道熬糖工序。
吳少玉是從學蘭村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2011年畢業后曾在北京從事廣告行業,工作兩年后決定返鄉創業,建設海儋土糖基地。“初衷就是想把土法制糖技藝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吳少玉介紹,土法制糖在海南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己也是儋州土法制糖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
把手工小作坊變成現代化糖廠,要在傳承古法的同時兼顧效率。“土法制糖沒有添加劑,就靠熬煮脫水,之后還要晾曬干燥,這一步沒做好,土糖就不能長期儲存。”吳少玉說,每塊土糖都要在恒溫通風的環境下經過四至六個月的晾曬才能達到銷售標準。
“從前土法制糖的經濟效益不高,久而久之,會做的人就越來越少,目前村里能熟練掌握制糖工序和火候的師傅只有三位。”令吳少玉欣慰的是,村里還有跟她一樣愿意學習傳承土糖制作技藝的年輕人。2017年,土法制糖技藝被列為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學蘭村地理位置偏僻,不靠山、不靠海,祖祖輩輩都是靠種植甘蔗、花生、地瓜等為生。”吳少玉說,開辦糖廠不僅是延續傳統,也是讓產業進駐鄉村的一次嘗試。“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我們發動周邊村民種植甘蔗,先后帶動白馬井鎮1897人脫貧。”
“糖廠一年可以消化兩千畝甘蔗,但目前根據銷量我們只計劃了一千畝甘蔗種植面積。”近兩年,吳少玉探索新的銷售渠道,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把海南土糖賣向全國,并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包裝、化整為零,擴大銷路,現在糖廠的年產值可達四百多萬元。
“以土糖為核心建立的鄉村手工藝文化產業組織體系,將土糖工藝從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既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也為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探索。”吳少玉說,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通過“非遺+旅游”模式,還可以使土糖產業既豐富旅客體驗,也激發傳統手工藝人的創新熱情。
“未來,我們計劃依托自然地理資源和土法制糖技藝,通過農業、文旅、非遺三者結合,促進學蘭村的產業化發展,進而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吳少玉說,把土糖產業發展壯大,打造出區域特色農業與區域特色文化旅游結合的新型試點,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吳少玉還表示,目前,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是鄉村產業進一步發展需要攻克的難關。2022年學蘭村干成了兩件大事,村民們走上了干凈的路、喝上了干凈的水,“未來,我們在土地平整和水利設施修建方面還要下大功夫。”(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