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多萬穩進“大廠”工作?或將血本無歸
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初出校園,求職大廠,哪怕身揣國內外“雙一流”、QS Top100(某國際機構發布的世界大學前一百排名)證書的名校畢業生,很多年輕人也難免心里沒底。
這時,有一些中介公司愿意從中“張羅安排”,通過“打點”大廠內部員工的方式,甚至幫助求職者免去簡歷篩選和筆試階段,再輔以簡歷背景潤色、面試話術輔導,最終讓人成功通過主管面試,拿下offer。
這樣的服務,你心動嗎?
可是,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暗訪下,發現暗礁叢生。
這種打著“全職內推”“精準就業”的中介公司,服務行業已涵蓋互聯網、廣告傳媒、快消、投行咨詢等多領域。我們的調查,可能只是揭開了小小的冰山一角。
廠里有人,簡歷造假,中介公司“大有來頭”?
根據報料信息,記者以海歸畢業生的身份,聯系上了南京索沃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該公司宣傳海報上,主營的“一站式保offer全職內推項目”,涵蓋了21家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包括百度、阿里、字節跳動、騰訊、新浪、小紅書、愛奇藝、bilibili等等,主要業務就是為求職者提供校招的途徑進入以上這些互聯網公司,甚至“流程上能省的,我們都會盡力幫你省掉”。
公司的顧先生舉例:“比如北京百度數據分析崗,你可以直接申請面試,這個崗位的招聘信息只有百度內部的人才知道。”他表示,這是因為公司在大廠內部有朋友。
隨后,顧先生發來一份“2023年互聯網方向全職內推服務協議”。這份合同上,約定服務內容一欄寫著“為學員提供在美團、字節、京東、騰訊、阿里、百度、快手等互聯網公司全職工作機會”。全職內推服務費用為11.8萬元,先付定金30%,拿到全職offer后付全款,不進則全額退款。
“簽了合同,你就是關系戶。筆試考得再差也沒有關系。”顧先生提到,11.8萬元,貴在幫忙解決應聘流程中最關鍵的一道,即業務主管面試。
那成功概率有多大?顧先生肯定地回答,“公司會確保你拿到其中一家公司的offer。”
記者查詢到,南京索沃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經營范圍為企業管理、信息咨詢服務等。顧先生稱公司已成立六年,可信度高。
另一家名為上海仁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機構,似乎更加“大有來頭”。網名為“星星學長”的工作人員稱,“我們公司的導師很厲害,和某求職類綜藝節目相關,也曾是國內知名職業培訓機構聯合創始人。”而公司合作的基本上也都是互聯網企業的在職員工,甚至可以“打招呼”到總經理級別。如果最后定向推送至頭部大廠,費用為15萬元至20萬元不等。
這家公司提供的途徑也是校招。“星星學長”稱,公司會幫部分求職者在簡歷上“增添”一些虛構的實習背景,“即使要查,我們也可開具相關證明”。不過,他表示,“履歷太差的學生我們也推不進,大廠還是有門檻的。”
據愛企查顯示,上海仁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注冊地位于上海市奉賢區,經營范圍包括文化藝術交流策劃、市場營銷策劃、企業管理咨詢等。
本質上就是賭概率,血賺的“無本生意”?
看起來有板有眼的招聘中介機構,能量真的這么大嗎?這幾日,記者也找到多名求職者、曾履職于招聘中介的內部人士及互聯網企業的業內人士。
畢業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王星透露,自己曾通過“保offer機構”順利進入到知名互聯網企業。在他繳納定金、簽約后,中介很快將他拉進了輔導學習群。其間,輔導老師每周定期給他發兩到三次培訓項目,每周匯總一次內推崗位信息,還給安排了為期一個月的遠程實習項目,而中介提供的題庫、求職輔導都在筆試、面試中用上了。
但在培訓期間,王星發現輔導老師十分神秘,從沒見過真人。“中介告訴我輔導老師是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員工,不便面對面輔導。”
一名求職輔導機構負責人小閑告訴記者,這類中介公司做的就是“無本生意”,因為很多求職者本身就符合互聯網知名企業的用人標準,但由于缺少面試經驗、招聘信息,便被中介“精準忽悠”。
夏麗自稱為“前字節產品經理”,她向記者透露,“所有保名企offer就是坑。”所謂中介機構,本質上就是賭概率,“沒有拿到offer,就退錢,保本賺;運氣好,收到全部錢,血賺。”
那么給關系中介送名額,企業的招聘貓膩是否真實存在?目前,幾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相關人員均稱,此前并未查出過此類情況。“一經發現,公司的廉政部門會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嚴厲查處。”
一位不具名的互聯網企業業務部門負責人分析,“花錢往大廠‘塞’人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公司高管薪資收入不低,不太可能為幾萬元的好處費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公司也有嚴格條例規定,一旦被發現,可能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
“全職內推”有何風險?求職者或將血本無歸
此次調查采訪中,潮新聞記者注意到,多家招聘中介公司都事先要求簽署合同或協議,合同多以提供咨詢服務、技能培訓等事項為簽約內容。這樣的合同有效嗎?是否存在法律風險?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在分析合同后認為,承諾“保錄取”已違背招聘的公平性、平等性,屬于擾亂招聘秩序的行為,協議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北京海潤天睿(杭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艾冰分析,很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這類中介機構確實存在與大型企業主管之間的合謀,雙方可能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向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另一種情況是這些機構其實并沒有所謂的“關系”,“中介機構很可能是賭概率”,這就構成合同詐騙罪,但是一旦發生糾紛,很難取證,難以立案,需要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
那么,求職人員會有風險嗎?一家一線互聯網公司工作人員給出明確答復,如果員工應聘時所提供的個人資料虛假,處嚴重警告,虛假材料足以影響公司對其錄用決定的,處辭退處分。
趙良善介紹,如果求職者對中介公司與招聘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行為并不知情,求職者則不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那么求職者只能收回所交的費用,利息及其他損失將無法挽回。如果中介公司欺騙求職者后人走樓空、杳無音訊,求職者將面臨血本無歸的窘境。
(應受訪者要求,王星、小閑、夏麗均為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