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夷陵:讓青年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中新網宜昌3月15日電 題:湖北夷陵:讓青年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作者 尹鈺蓉
“這次的學習,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們只有深入基層,才能與鄉親們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青年干部江雨軒15日深有感觸地說。
江雨軒是夷陵區2023年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訓班(簡稱“青干班”)學員,他剛剛和100多名青年干部參加了“四同”教育(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活動。
夷陵區地處長江三峽西陵峽口,是三峽工程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既是三峽壩區,又是三峽庫區。當地80%的地區是農村,80%的人口是農民。近年來,夷陵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致力于培養青年干部們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能力,讓青年干部們走出課堂,深入田間,解決當前部分青年干部不會講群眾語言,“進不了門、說不上話、交不了心”的問題。
3月中上旬,夷陵區委黨校組織104名青干班學員赴下堡坪鄉,通過住農家、干農活、話農事,在與群眾朝夕相處中增進感情。
下堡坪鄉位于夷陵區北部,是“中國天麻之鄉”。全鄉天麻種植面積135萬平方米,近八成農戶從事天麻相關產業,年綜合產值近10億元。
“下堡坪的天麻個頭大,林下生長無污染,您可以燉著吃、炒著吃、涼拌吃……想買的朋友趕緊下單!”在下堡坪鄉天麻銷售直播間,青干班學員相互配合著介紹天麻產品,助力天麻銷售,收獲了200多筆訂單。
“以前村集體經濟薄弱,外債也多。現在是家家戶戶小洋樓、頓頓吃喝不用愁。”在十八灣村,學員們圍桌而坐,靜靜聆聽老支書陳維剛講述脫貧致富的故事。
據了解,十八灣村偏僻的地理區位、薄弱的基礎條件,使得致富路走得尤為艱難。陳維剛以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為試驗田,借錢買種、守田培菌,終于成功種出了天麻。他號召鄉親們大力發展天麻、茶葉等經濟作物,闖出了致富路。如今,十八灣村已成為下堡坪鄉天麻主產區,畝產值達5萬元以上。
隨后,陳維剛帶領學員們來到天麻種植田現場,詳細講解天麻種植技巧。學員們按照擺放菌棒、放種、覆土的順序學習種植天麻,深感創業的艱辛和不易。
在趙勉河村,莊有福家作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也被安排了兩位學員一同吃住,向他“取經”。
“與莊有福一起勞作的五天時間里,我對天麻種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鄉親們的創業致富不易有了更深的了解。”學員張曉春說。
“我們創新開展‘四同’教育,讓青年干部走進群眾、融入群眾,真正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夷陵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簡曼麗說,青年干部要把基層作為鍛煉才干的“熔爐”和“學校”,真正做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當好為百姓辦實事、解難事的人民勤務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