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大獎展現中國工業化發展方向
(經濟觀察)中國工業大獎展現中國工業化發展方向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19日揭曉的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中國工業化方向、道路和精神。
根據評審,今年的中國工業大獎,授予19家企業、19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授予26家企業、22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授予17家企業、20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
“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當前,中國已經形成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體系,工業對宏觀經濟大盤起到壓艙石作用。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達到33.2%。
但中國制造整體還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現在急需補齊短板、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外,應對外部挑戰,中國急需強鏈、補鏈、固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中國工業大獎創始于2007年,是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工業的“奧斯卡”。目前共有137個企業和項目獲得大獎、192個企業和項目獲得表彰獎,148個企業和項目獲得提名獎。
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評審從2021年開始啟動。從獲獎名單看,大獎不僅體現了“大國工業”的發展水平,還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對整個工業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從中也可看出中國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著力點。
在評選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的企業占了很大比重。如中海油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工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國家電網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海爾生物醫療示范項目等。
以“深海一號”工程為例,它是中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最新實踐”。該項目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深海深地探測,打造了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海上)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推動深海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不少獲獎企業和項目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勇擔當、挑大梁、有作為,保障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如沈陽飛機工業艦載機殲-15、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等。
其中,殲-15項目是一項開疆拓域的重大工程,填補了中國艦載戰斗機的空白;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目前國際上載員人數最多、潛浮速度最快、海底作業時間最長、作業能力最強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基礎能力、智能制造、強鏈補鏈等方面精耕細作,也是不少獲獎企業和項目的共性之一。如中鐵建重工、江蘇盛虹集團、南京鋼鐵等企業和徐州礦務集團轉型發展示范項目,開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智慧園區并示范推廣,增強了產業鏈韌性。
綠色低碳也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此次評選,正確把握“雙碳”內涵,在落實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綠色低碳改造和先進技術推廣方面成績卓著。如兗礦能源集團、寧德時代等企業以及陜西延長石油的資源綜合利用創新項目等。
此次評選出的中國工業大獎,樹立了一批優秀標桿企業和項目,并帶動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為工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工業大獎要力爭融入“先進企業梯次培育工程”“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國家戰略,更加關注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專精特新企業對區域經濟、國民經濟的貢獻,協助各方各地培育和發現更多標桿典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