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國采”即將啟動 超額利潤時代漸遠?
全國中成藥聯合采購辦公室近日發布《關于召開中成藥聯盟采購企業溝通會的通知》,近期將開啟全國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共包含42種中成藥。中成藥全國集采,將攪動3000億元規模的中成藥市場,降幅再次成為集采關注點,從此前的地方聯盟中成藥集采來看,中成藥集采整體較為溫和,不過仍有降幅較大的單品存在。
中成藥領域的“國采”
110家企業出現在參會名單上。根據通知,聯盟地區醫藥機構填報本次中成藥聯盟采購需求的藥品所屬企業可以派1名代表參會,包括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眾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也包括葵花藥業、哈藥集團、吉林敖東、國藥集團、天津同仁堂集團等知名藥企的子公司。
此次全國中成藥聯盟集采可以追溯到2022年9月,當時發布的《全國中成藥聯盟采購公告 (2022年第1號)》顯示,此次集采由湖北牽頭,包括湖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等29個省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近幾年,藥品集采不斷擴圍提速,覆蓋品種已經不僅僅是最初的化藥,中成藥集采此前已在部分省市開展。盡管并未完全覆蓋全國,但范圍較之前中成藥集采已大大提升,加上上述聯盟省市區還委派代表組成全國中成藥聯合采購辦公室,因此業內普遍認為,此次集采為中成藥領域的“國采”。
降幅再次成為集采關注點,從此前的地方聯盟中成藥集采來看,中成藥集采整體較為溫和,不過仍有降幅較大的單品存在。如湖北19省區聯盟集采有111個中選產品,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廣東6省區聯盟集采涉及53個大品種,平均降幅32.5%,最高降幅90.9%。
首創證券研報指出,由于中成藥生產成本普遍高于化學藥,且中藥材價格持續處于上升階段,成本壓力較大。此外,中成藥沒有一致性評價,中成藥“國采”進程推進緩慢。各企業產品,特別是獨家品種之間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此中成藥集采降幅較小。
明星單品受關注
根據采購目錄,此輪集采分為16個采購組,納入42種藥品,包括復方斑蝥、復方血栓通、冠心寧、華蟾素、接骨七厘、樂脈、脈管康復、腦安、藤黃健骨、項丹、心可舒、醒腦靜、鴉膽子油、銀杏達莫、銀杏葉提取物、振源。
從單個藥品種類來看,復方血栓通包括滴丸、膠囊、顆粒等,眾生藥業為該品種的產品原創者。2022年上半年,眾生藥業產品復方丹參片、復方血栓通膠囊、復方血栓通軟膠囊、腦栓通膠囊在廣東聯盟清開靈等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項目中中選。眾生藥業2022年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19.91億元,同比上升9.19%;歸母凈利潤2.49億元,同比下降20.73%。
同時,這些藥品涉及多個獨家品種,包括華潤三九的華蟾素片、沃華醫藥的心可舒片、嘉應制藥的接骨七厘膠囊片等,其中心可舒片和接骨七厘膠囊片更是兩家公司的支柱性產品。
華蟾素片為華潤三九的核心品種。去年10月,華潤三九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目前,三九處方藥中藥大品種基本已納入兩個省際聯盟集采,廣東主要針對獨家品種,降幅相對比較合理。華蟾素片目前在公司業務規模中占比不大。接下來更多省份開始實施集采后,對營收影響會逐漸體現,但總體可預期。
長期以來,心可舒片一直是沃華醫藥的核心支柱產品。3月23日,沃華醫藥發布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從營收和利潤方面看,公司本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7.65%;凈利潤1.07億元,同比下降34.28%。
根據其財務報告,中藥材方面,公司多個產品的主要原材料價格均大幅上漲,按照2022年采購均價與2021年采購均價相比,山楂上漲了41.4%,丹參上漲了27.2%,熟地黃上漲了170.3%,鹽補骨脂上漲了52.8%,石菖蒲上漲了30.4%,水蛭上漲了11.1%。
尤其是2022年12月,抗病毒類、感冒類藥物的市場需求急劇膨脹,在可預計的未來也將保持旺盛狀態,受市場供求關系緊張的影響,抗病毒類、感冒類中成藥的原材料如板藍根、地黃、石菖蒲、廣藿香等中藥材價格急速攀升,制造成本隨之大幅上漲。預計相關原材料價格在2023年仍會有相當漲幅,并持續保持高位運營。
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做批發生意的陳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藥材生意越來越難做。近三年,中藥材市場價格漲了又漲,像龍骨這味藥材價格三年間漲了近10倍,現已達到近300元一公斤,蘇葉在兩年間從十幾元一公斤漲到現在七八十元一公斤。陳先生表示,隨著中成藥集采的帶動,中藥行業也將有新的機遇,或許將帶動中藥整體價格趨于平衡。
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已公布業績預告的37家中藥上市公司中,22家預減或虧損。不乏有上市公司在業績預告中直言,業績下滑原因系報告期內受醫保支付改革及中成藥集采政策等因素影響,為避免銷售規模產生較大波動,確保營業收入穩定增長,公司加大市場投入,致使銷售費用增加。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李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