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潮涌灣區逐浪高
廣州南沙:潮涌灣區逐浪高
——寫在《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發布300天之際
申卉、徐雯雯
仲春四月,春和景明。
“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為廣州把脈定向、寄予厚望。
恰逢《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正式發布300天之際,作為粵港澳合作三個重大平臺之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廣州南沙,正煥發出無限生機。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廣州南沙,奮躍而上。
百億級項目持續加碼——
總投資達153億元的融捷南沙新能源智造及研發總部開工建設,將為南沙帶來鋰能源、光伏能源及柔性顯示三大高端產業。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
隨著廣深港高鐵全面恢復,更多“穗港候鳥”重新起飛。南珠(中)城際順利開工,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基礎設施建設愈加完備。
乘風而起、破浪前行,承載著新的使命,南沙正胸懷立足灣區的戰略擘畫、協同港澳的時代機遇、面向世界的廣闊視野,奔向更加壯闊的新征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徐雯雯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楊耀燁、廖雪明 通訊員南宣、關悅
在過去的一年間,南沙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8個,高新技術企業增加158家至近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2158家、增長33.3%,25家企業入選廣州獨角獸企業榜單,新簽約227個項目,總投資額近4000億元,增長87%。
《南沙方案》落地后,新簽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及先進制造產業項目占比達76%,同比增長20個百分點。
去年年底,南沙口岸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約600家企業備案開展跨境電商業務,跨境電商業務創新高地已成為南沙的“標簽”之一。
高質量發展更有銳氣
奔赴星辰大海之約
南沙,千年商都廣州通往海洋的唯一通道。曾經,一艘艘航船從這里啟航,將東方古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帶往世界,也帶回了海外無數的奇珍異寶。
如今,南沙激蕩而起的創新浪潮,同樣要從星辰大海說起。
上九天攬月,探秘浩瀚蒼穹。
4月4日,落戶廣州南沙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中科宇航發布消息稱,已成功開展海上垂直回收演示驗證飛行試驗,這項技術未來有望用于太空旅游。隨著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一期投產,國內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正在此進行總裝測試,將填補廣東省在航天制造業領域的空白。
下五洋捉鱉,解鎖“中國深度”。
如今,“國之重器”冷泉生態系統已納入國家規劃,為推動我國可燃冰開發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提供可靠科技保障。我國深海資源領域獲批的首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投入運營。極端海洋動態科考設施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已啟動。
制造業當家,當啃下“硬骨頭”。
依托汽車產業發展基礎,搶抓第三代半導體發展先機,南沙成為國內首個實現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的地區。目前,專注車規級碳化硅芯片制造的企業芯粵能已完成一期廠房建設,將年產24萬片碳化硅晶圓。以器件設計、封裝見長的半導體企業芯聚能已投產,年產能近10萬片碳化硅襯底晶片的南砂晶圓試投產,南沙還新引進了奕行智能、芯峰科技等代表項目,填補芯片研發設計領域空白。
正是滿懷對星辰大海的向往,南沙方能點燃創新之火,繼而照亮民族復興之路。《南沙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南沙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的方向。國家給予的支持與厚望,讓南沙的創新之火燃得更旺更亮。
布局“芯晨大海”產業集群
仰望星空,是為了更好地邁步。
在搶占產業制高點的征途上,南沙把對星辰大海的奔赴,轉化成打造面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芯”“晨”“大”“海”產業集群。南沙正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以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等“大”制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為導向,力爭到2025年,形成總規模達2萬億的產業集群。
風物長宜放眼量。在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南沙靠前瞻眼光,也靠戰略定力。
接連落地中科宇航和吉利科技集團全國唯一的商業航天總部——廣東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國內首支商業航天專項基金空天通航基金后,南沙在國內商業航空領域可謂聲名鵲起。然而,航空航天產業“零基礎”的南沙,為何敢“上九天”?
“招商引資要敢于先行先試。”廣州市南沙開發區投促局招商處室分管負責人蘇敏坦言,幾年前,雖然商業航天發展環境并不明朗,但南沙已率先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探討共建中科院力學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當時就確認了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一同落戶的方向。南沙希望通過以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等大科學裝置為支撐,完成集運載發射、衛星研制和航天應用于一體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布局,打造起中國航天“第三極”。
如果說發展此前未曾涉足過的航空航天產業,是基于對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的判斷。那么瞄準芯片這一現代工業中的“冠頂明珠”,則來自一直以來支撐著廣州南沙發展的先進制造業。
第三代半導體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推動著汽車產業加速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2022年,南沙的汽車制造業產值達到約2000億元。在新能源領域,廣汽集團首個深度混改項目巨灣技研項目動工,首批量產電池包已在南沙工廠下線,其XFC極速電池創造了最快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的世界紀錄,將帶給新能源汽車“充電像加油一樣”的新體驗。融捷集團總投資超150億元在南沙建設鋰離子電池制造基地與研發中心、新能源電池裝備及新型顯示智造基地。廣汽豐田在全國首個大規模量產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示范運營項目“南沙氫跑”加快落地運營。正是有了這樣的產業基礎,打造第三代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南沙更有底氣。
高品質生活更有人氣
詩意棲居,讓人們留住鄉愁記憶
南沙的征途,在星辰大海,也在煙火人間。
水是民生之本。在南沙萬頃沙,一項深埋地下60米的浩大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在進行最后沖刺。對這個大灣區標志性項目工程而言,它不僅將奔騰的西江水引流進珠三角5000萬人的生活,更以“挑戰極限”的施工難度,全線在縱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空間建造輸水管道,為大灣區未來發展預留下寶貴的地表和淺層地下空間。“把方便留給他人、把資源留給后代、把困難留給自己,這是我們工程的理念,也是我們建設者的初心。”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燦陽說。
留住鄉愁記憶。漫步在南沙水鄉欖核鎮,一邊是農民、游客齊齊采摘,“買水果到果園”成為一種新時尚;一邊是經過反復浸泡、染色、晾曬,與陽光、河水、泥土、草地等自然元素交織相融后,精雕細琢出香云紗的獨特東方神韻。非遺與水鄉文化繪就出“詩與遠方”新畫卷,也吸引了香港年輕人李柏亨到南沙創業。他用香云紗做漢服娃娃,編織起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中國潮玩夢”。
對南沙而言,新城“新”變,不僅僅體現在新的開發建設上,更體現在規劃建設理念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上,體現在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植根于每一寸土地之上。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中心城區、南沙新區“雙核”的概念,將按照“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理念,加快開展新一輪南沙總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把南沙建設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和新引擎。南沙將聚焦規劃領域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未來城市試點,從“智慧高效、綠色低碳、韌性安全、活力宜居、文化繁榮”五大維度對未來城市試點進行規劃部署,力爭廣東省未來城市建設綜合實證試點在南沙落地。
未來之城,打造安居樂業心歸處
未來之城,何以為家?
當城市建設越來越繁華,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如何造就“我心歸處”的家園,成為許多城市開始思考的問題。《南沙方案》提出,南沙到2025年要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到2035年,區域內港澳居民數量顯著提升。
雖然目前開放強度僅為23%,但廣州對于南沙的開發建設,絕非盲目地“大干快上”,而是堅持以“繡花”功夫,做好南沙的精細化規劃與建設,既保障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項目、重點民生項目用地,也合理布局“戰略留白”,讓南沙的開發建設更加高效集約、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這樣一個“新家園”,如今正從藍圖變成現實——
經過5年的建設,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正式啟用,這個呈“海鷗展翅”造型的智慧醫院,建有醫用直升機停機坪、擬建海上救治碼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30分鐘醫療救治圈”。隨著首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院區啟用,今后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港澳籍居民及本地居民無需出境就能享受到港式醫療服務。
去年9月開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如今迎來了絡繹不絕的客人。校園內“紅鳥日晷”的雕塑旁,天鵝游弋、水秀花香,隨著今年將進行首批本科招生,廣州校園將有更足的人氣。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路之隔,港式社區的規劃建設同樣獨具匠心。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超介紹,港式社區體現了“水平+垂直”多元規劃用地混合,并通過微氣候模擬,優化建筑群落空間布局。
一個個精工細作的重點項目串珠成鏈,讓一座品質之城雛形漸成。南沙圖書館不僅是全國首個城市AI圖書館,“刷臉”就能借書,還把圖書館開到“云端”,市民可以一邊看書一邊欣賞270°無敵江景。廣州首座“近零能耗”公交站場建筑坐落在明珠灣的靈山島尖,太陽能光伏板就能滿足公交站場日常的運營需求……如今,南沙綠色生態廊道與組團式城市空間格局明顯,“山城田江海”交織的美好人居空間形態初步顯現,珠江口的萬畝濕地成為候鳥天堂,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在這里加速集聚,南沙正煥發著全新的時代魅力。
詩意棲居的南沙,也為這里聚攏了越來越旺的人氣。每逢假期或周末,從慧谷河畔到靈山島尖,總能看見一串串帳篷,有人漫步,有人騎行,藍天白云下,樹影婆娑,江風徐徐,甚是愜意。回想2012年,南沙剛剛獲批國家級新區之時的常住人口約為60余萬人,如今,南沙的實際管理人口已經突破百萬大關。
高水平開放更有底氣
通經活絡,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
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粵港澳大灣區是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隨著交通骨架跨江海,南沙正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全面恢復通關之后,回香港快多了!”香港青年黃裕媚2012年就從香港來到廣州求學,2019年開始在南沙創業,如今又在南沙安了家,盡管“生意重心在這邊”,但她仍然如“候鳥”一般每月都回香港一次看望家人。而作為廣州市首批港澳籍公職人員的澳門青年劉延鑫,早已習慣了在南沙產業園管理局“跑工地”的日子。上個月,他專程抽空回澳門看車。他說,打算買車之后就申請“澳車北上”,今后來南沙也會更加方便。
如果說“硬聯通”拉近了灣區城市之間的距離,“軟聯通”則打通三地的制度規則,進一步深化大灣區互聯互通。當前,南沙正全力書寫好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這篇大文章。
4月6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第一批20個典型案例公布,涵蓋要素跨境流動、民生融合、營商環境領域。其中,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成立,深入推進粵港交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就是20個典型案例其中之一。事實上,咨委會的成立,推動了粵港兩地多領域務實合作取得積極成果:兩地專家共同謀劃的港式國際化社區規劃獲批,內地首個非營利港人子弟學校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開學;香港聯合醫務集團在南沙開設金牌全科診所,患者可通過遠程會診形式連線香港醫生,開具“港藥”,使用國際保險直付服務。
心向世界,建設高水平開放門戶
灣區之心向世界,伶仃洋已不“伶仃”。
從標準的追隨者到規則的倡導者,從“灣區”的南沙到“世界”的南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南沙將胸懷國際視野,攜手港澳,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
從基于北斗導航建設的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南沙港四期投入運行,到大灣區崛起的世界級港口群,一個以廣州南沙為中心、輻射泛珠三角的“海陸空鐵”立體貿易物流樞紐正在加速形成,將實現海鐵聯運、通達全球。
正是這樣的全球通達,南沙逐漸建立起“買全球、賣全球”應用場景的全球優品分撥中心,打造出實現跨境電商商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的全球溯源中心。去年年底,南沙口岸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億元,約600家企業備案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在南沙建立了全國乃至亞太地區的分撥中心,跨境電商業務創新高地已成為南沙的“標簽”之一。
當然,通達全球的遠不止是貨物。與世界對話,南沙還有更大的平臺、更足的底氣。
金融活水,助力南沙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如今,南沙率先出臺對標RCEP/CPTPP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試點措施,獲批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氣候投融資試點;南沙港區現已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港區,連接全球超百個國家和地區。隨著“離岸貿易”新平臺、新政策的相繼落地,“離岸金融”將成為南沙外向型經濟的新引擎。
人才流動,讓南沙機遇與全球人才實現“雙向奔赴”。《南沙方案》提出的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鼓勵類行業15%企業所得稅政策均已落地,南沙率先實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今年1月,正值南沙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等政策首個申報期,首批10戶企業享受了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減免金額近3億元。
廣州南沙,讓我們看見一片承載使命的熱土,一張滿懷期許的藍圖,一座活力奔涌的新城,正以“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底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緊迫感,擁抱未來、對話世界。在大灣區大未來中,拼出南沙大圖景。(廣州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