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瀕危到重生 新疆大頭魚暢游“故鄉”塔里木河流域
中新社新疆阿克蘇4月10日電 題:從瀕危到重生 新疆大頭魚暢游“故鄉”塔里木河流域
作者 茍繼鵬 鄧麗娟
看著自己親手培育繁殖的新疆大頭魚游回自然水域,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新疆大頭魚地區級自然保護區中心保護管理站水產工程師陳少平面露喜色,不斷向身邊的人介紹這種魚的脾性,就像介紹自家孩子一般。
近日,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舉行新疆大頭魚增殖放流活動,這里位于塔里木河的重要水系之一渭干河流域。當天共有3萬尾新疆大頭魚幼魚回歸自然。記者了解到,這已是新疆連續18年在新疆克孜爾水庫、博斯騰湖等水域開展此項工作,累計近300萬尾新疆大頭魚重回“故鄉”塔里木河。
“這一批是去年4月底出的魚苗,再過幾天它們就1歲了,大一點的已經有9厘米長。”放流當日,陳少平指著魚苗向記者介紹。今年58歲的陳少平從事新疆大頭魚人工繁殖工作已有18年,經他手繁殖成功的新疆大頭魚數以萬計。
新疆大頭魚是扁吻魚的俗稱,中國的特產魚類,僅存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水系。1988年其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和大熊貓、中華鱘一樣珍貴,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據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蔡林鋼介紹,2003年,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對野生新疆大頭魚生存環境進行調查時發現,博斯騰湖已經沒有原生代和子一代苗種的痕跡,只在克孜爾水庫發現了數量很少的野生新疆大頭魚。“新疆大頭魚的生存板塊已經壓縮到很小的范圍,當時如不立刻啟動保護和人工繁殖,這種瀕危物種10年間就會滅絕。”蔡林鋼說。
作為新疆大頭魚的故鄉之一,阿克蘇地區于1999年在多方支持下設立了“新疆扁吻魚原種場”。并于2008年建立拜城新疆大頭魚地區級自然保護區,重點進行新疆大頭魚的科學研究,并對其進行收集、馴養、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及巡河執法等工作。據統計,多年來該保護區增殖放流新疆大頭魚數量達240余萬尾。
毛比吐拉·毛拉吐地已在拜城新疆大頭魚地區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三年多。他說:“新疆大頭魚自然壽命在30年左右,生長緩慢,長到3公斤最少需要10年。克孜爾水庫的新疆大頭魚大的有6到7公斤,身長80至90厘米。這也得益于水庫環境的改善。”
“新疆大頭魚增殖放流工作一年兩次,其主要生存范圍在塔里木河流域的中游、下游,以及部分塔里木河流域支流。”阿克蘇地區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艾則孜·沙依提說,這幾年,當地加大力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及原種保存等工作,就是要努力重建和恢復新疆大頭魚野生種群。
據悉,截至目前,新疆大頭魚保護基地共有4個,上述拜城縣新疆大頭魚地區級自然保護區只是其中之一。“拜城縣新疆大頭魚地區級自然保護區的魚苗,目前主要放流到克孜爾水庫,過去,也曾放流到博斯騰湖和喀什的水域。下一步,我們將對新疆南部適合新疆大頭魚生存的水域進行調查論證,努力為新疆大頭魚‘爭取’更多棲息地。”艾則孜·沙依提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