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田中如何優中選優?記者探尋麥田里的科技密碼
目前,北方冬小麥也陸續開始灌漿,面積恢復性增加,長勢總體較好。今年,全國小麥產量第一大省河南,在品種、技術和生產方式上“調優、調新、調綠”,實際效果如何,來看記者的一線探訪。
優中選優 示范田里看新麥長勢
在河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責任田里,專家小分隊正對今年推廣的主要麥種進行詳細觀察和記錄。最近河南全省普遍降雨,有的地方甚至大到暴雨,又伴隨大風降溫天氣,這片示范田里種植的賽德麥8號、來麥201、科興3302、豫農908等新品種卻在大風大雨中經受住了考驗。
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王晨陽:株高70厘米左右,莖稈粗壯,抗倒能力強。所以說降雨不會造成倒伏現象,另外我們發現品種的產量三要素比較協調,目前品種穗數可以達到每畝45萬到50萬,為高產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良種奠定了豐收的基礎,但距離河南省小麥大面積收獲還有20多天,小麥有可能還要遭遇干熱風以及病蟲害等關口。為此,更多的新裝備正加緊投入農田中。
推陳出新 空中雷達精準防治病蟲害
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這個設備叫昆蟲雷達,它的主要功能是來監測遷飛性的害蟲,監測范圍能達到方圓20公里,可以保護50萬畝左右的耕地。
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范區高標準農田區域服務中心技術負責人王萌:這個設備就像我們田間的千里眼,對害蟲發生的時間、地點、遷飛路徑、蟲群密度進行精準分析、預測,這樣的話就可以引導我們的無人機進行定點捕殺。
科學用肥 綠色發展新底色
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除了大型科技裝備,麥地里還有更多的小微農業傳感器在守護麥子的生長。我現在手里拿的就是土壤測量儀,它就像一個問診器,莊稼缺什么、該補什么,都能及時測量并提醒農戶。
河南省供銷農資協會 陳俊霞:數據會說話,我們這個氮含量是15毫克,磷是21毫克,鉀是43毫克,有機質達到了0.7毫克,也挺好的。
為了持續推進綠色發展,今年,河南投入2.4億元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同時,耕地輪作面積達65萬畝,每畝補助150元左右。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