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快樂劇種”唱百年 “青春力量”煥新非遺傳承
中新網南寧6月11日電 題:廣西“快樂劇種”唱百年 “青春力量”煥新非遺傳承
中新網記者 黃艷梅
“彩調是廣西最具特色的戲曲劇種之一,彩調音樂清新明快、優美動聽,在眾多的地方戲曲中具有獨特魅力。我想全面系統地學習彩調,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將彩調藝術發揚光大,走上更廣闊的舞臺。”廣西“90后”彩調演員何佳姿11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起源于廣西北部農村的彩調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題材,因其形式活潑、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在廣西城鄉流傳了250余年。
何佳姿從小喜歡唱歌,受劉三姐文化的影響,她對彩調有著別樣的情愫。何佳姿近期在廣西民族大學參加了一個為期30天的廣西彩調傳承人培訓班,對彩調的歷史文化、表演形式創新、舞臺形象塑造等相關知識進行了深入學習。
今年31歲的何佳姿任職于廣西百色市地方戲曲傳習所。在本次培訓班結業展演中,何佳姿與另一名學員共同表演了彩調劇《劉三姐》選段《戲媒》。該選段演繹了財主莫懷仁貪戀劉三姐美貌,欲占為妾,他設下陰謀,請媒婆前去說媒,卻遭到劉三姐的戲弄。
“我扮演的是劉三姐的角色,挑戰非常大。為了把劉三姐機智勇敢、嫉惡如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活靈活現,老師從唱腔的韻味、咬字的味道、旋律的節奏等方面,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學。我也在身段表演上苦下功夫,這讓我深深領略到彩調劇的無限魅力,讓我收獲滿滿。”何佳姿說。
何佳姿的丈夫馬恒生也是一名“90后”,其對彩調音樂很感興趣。經過選拔,馬恒生也參加了前述培訓班。“我們夫妻倆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都是年輕的戲曲工作者,我們希望通過堅守、傳承和創新,讓傳統的彩調藝術傳承下去并煥發出新光彩。”馬恒生說。
彩調劇是廣西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既有豐富多彩、載歌載舞的藝術表演形式,又有輕松活潑、優美動聽的唱腔旋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彩調劇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被譽為“歌海”,“劉三姐”是廣西重要的文化符號。誕生于1958年的廣西彩調劇《劉三姐》成為中國藝術舞臺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海內外巡回演出1000余場次。據統計,20世紀60至80年代,廣西業余彩調劇團超過2000個。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廣西彩調一度面臨“由盛轉衰”的“窘境”。為了搶救這一“文化瑰寶”,廣西多措并舉,致力于讓彩調重新煥發生機。
近年來,廣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建設彩調劇種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傳播,并在音樂、服裝、燈光、舞臺等方面進行創新。廣西大力培養青年演員,創作排演了彩調劇《新劉三姐》,在保持傳統彩調經典唱腔唱段的基礎上,融合流行音樂、歌劇、山歌等元素,讓劇中音樂更符合現代審美。
廣西各地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從娃娃抓起,吸引更多年輕人對這個傳統劇種的關注。此外,廣西采取文化惠民措施,以此鼓勵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欣賞高水平的彩調藝術精品,體驗彩調之美。
廣西“80后”彩調演員賴丹丹從事彩調方面工作20余年,現為桂林市戲劇家協會副會長。她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中國的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彩調寓教于樂,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必須要傳承,需要青年一代用“匠心”去守護。
“我熱愛彩調,父母曾是劇團演員,丈夫也是一名彩調演員。‘承上啟下’將是我一生的追求。”賴丹丹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