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隨筆丨“十四五”的“開門六件事”
再過幾天,2023年就過半了。“十四五”的五年也將走完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半程。過日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十四五”也有“開門六件事”,六件事都是挑戰,都要辦好。
兩年多前,在擘畫“十四五”藍圖時,黨中央提出一個重要要求——“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六個并列的關鍵詞,可形象地稱之為“十四五”的“開門六件事”。
在“十四五”規劃建議、規劃《綱要》里,這句話都出現在強調“十四五”要遵循的五個原則之一——“堅持系統觀念”的段落里。讀懂這“開門六件事”,至少可從三個角度:
“安全”是最新加進來的。多年來,隨著發展理念的不斷推進,“開門六件事”有個逐步增加的過程。“安全”,正是在謀劃“十四五”時最新加入進來的。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著重強調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金融安全、網絡信息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開門六件事”里這第六件事,極為重要。
六個關鍵詞后邊還有很重要的三個字——“相統一”。每個地方、部門、企業,都可以把自己的任務,跟這六個關鍵詞掛上鉤,我追求的“質量”是什么,“結構”是什么,“規模”什么……然后統籌謀劃、統籌推進。這與過日子的道理其實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咱不能“早飯吃鹽、午飯吃油、晚飯吃醋”,而是每頓飯,都統籌好“柴米油鹽醬醋茶”。
“開門六件事”的前后次序飽含深意。過去,大家一說到“發展”,往往首先想到規模、速度,然后才是結構、質量、效益。在謀劃“十四五”的時候,這六個關鍵詞的次序,調整為現在這樣。其含義一目了然:中國的發展,仍然需要不斷擴大的規模、合理區間的增速,但其邏輯起點,已不再是規模和速度,而變成了質量和結構。
中國人說話,前后次序很有講究。“開門六件事”的次序變化,深刻體現著發展理念的變化。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強調這個首要任務時,有一句話——“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再次強調了這句話。
“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正是“開門六件事”的更進一步表達。后半句話講的是規模和速度,而對“質”的追求,被鮮明地擺在前邊。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轉向質的提升。統籌做好以“質量”打頭的“開門六件事”,并不容易。今年3月5日,在參加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談高質量發展,不談新發展理念不行。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十四五”的“開門六件事”,與百姓生活的“開門七件事”,有著深刻關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有質量的發展,有安全保障的發展,才能持續地創造就業、改善民生。
“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每一件事都很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結構繼續優化,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合理增長,效益穩步實現,安全時刻保障,歸根結底,聚焦于推動質量有效提升。
“十四五”的前半程,機遇不少,挑戰極大。這幾年,中國經濟一直處于世紀疫情疊加經濟全球化逆流的復雜影響下。這雖然給規模、速度等帶來較大壓力,但我們看到,中國經濟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努力始終沒有動搖。
在“十四五”即將開啟的后半程,這一努力,仍然不會動搖。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