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向創新要“生產力” 多措并舉“激活”企業“科創細胞”
中新網濟南7月17日電 (呂妍)“公司自主研發的織物柔順性測試儀投入使用,效果不錯。”位于山東菏澤魯西新區的山東精準產品質量檢測有限公司,近日又迎來新的科研碩果。通過科技創新,該企業由一個專門檢測機構,現已轉型升級為集“研發+檢測”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菏澤魯西新區黨工委委員、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主任李煒喆稱,下一步,該區將進一步做大科技企業規模,強化平臺建設與人才支撐,不斷完善激勵政策,深入挖掘高水平科技項目,推動科技創新水平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
上述案例是山東推動企業創新的典型案例之一。近年來,山東圍繞科技創新,對企業進行精準幫扶,多措并舉“激活”企業“科創細胞”。
在位于菏澤市定陶區的山東道爾藥業有限公司,上百名工人正分布在多個車間內,進行設備最后一輪的安裝調試。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洪創介紹說:“我們的工藝自動化、機械化程度高,通過優化設計降低了能耗,節約了成本,使我們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定陶區為不斷吸引高精尖技術企業,激發中小企業科創動能,在當地率先實行企業開辦“全市通辦”、電子印章與電子營業執照全面同步發放等措施,并從水、電、氣、熱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加強要素保障力度,為企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科技的應用也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在聊城市臨清市,山東邦弘中創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企管部長李長林告訴記者,公司研發的系統有助于煤礦企業實現工廠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未來將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和設備更新投入,實現在產品的技術開發上由傳統鉆采設備轉向智能化、自動化的高端鉆采設備研發。”
臨清市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嚴格落實“五個重點”推進機制,通過“一鏈一策”,清單化推動各產業鏈建設;統籌推進鏈主企業培育、基地建設、品牌打造、科研創新、市場開拓等工作,以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全市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
提起公司的先進技術,濰坊市安丘市天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梁曉莉也同樣充滿信心。“憑借領先的粉塵治理技術,我們為國內外眾多知名礦山企業提供了產品和服務,由此奠定了我們公司在礦山粉塵治理領域的行業地位。”
安丘市積極促進工業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大產業提升力度,堅持分類指導、精準培育,及時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構筑起從孵化培育到扶持成長再到發展壯大的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賦能生態體系,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位于棗莊高新區的東方光源集團有限公司車間里,光纖預制棒經過高溫熔化、涂覆、牽引、收線等流程的“抽絲剝繭”,最終被拉成一根直徑只有245微米的光纖。公司董事長張坤稱,在當地各項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作為民營企業的該公司依靠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近年來,棗莊高新區不斷助力企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其中,在鋰電產業領域持續推動核心技術研發。該區科技局資深主管張立明透露,目前,全區擁有鋰電方面專利715件,其中發明專利135件,12項鋰電產品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同屬棗莊市的嶧城區,山東捷利爾肥業有限公司針對當前微生物肥料產業菌種資源單一,產品環境適應性差和應用效果不穩定等問題,開發了微生物菌劑生產擴繁和復合劑型配制技術,創制了田間適用性強的無機營養元素轉化型農用復合微生物肥料制劑,實現年產復合微生物菌劑5000噸以上。
“我們研發的新型復合微生物肥料菌劑已申請發明專利,并進行產業化推廣。”該公司負責人付瑞軍介紹,公司提供了12個常年就業崗位和30多個季節性就業機會,累計增加農民收入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科技創新也在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德州市慶云縣山東詠坤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000噸瀝青基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線正加緊調試。該公司項目負責人曹紅東說,通過科技創新,不但解決了油石分離難題,還實現以廢舊瀝青為碳源,制備高性能、低成本離子電池負極碳材料。
此外,慶云縣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探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堅持產業與人才動態匹配,面向重點工業企業走訪,摸排用才需求,提高產業與人才的匹配度、緊密度,加強前沿性、引領性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