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司令”為啥要當“雞司令”
在西安市鄠邑區澇店街道譚賈灘村,“雞司令”賈康樂稱得上家喻戶曉。
原因何在?他從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畢業后,拿上雞飼料就進了雞舍,在家鄉開啟了一段“養雞之旅”。
“喝了那么多墨水回來養雞?”“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嘛”……鄉親們感到困惑,養雞有什么好,自己養了一輩子雞也沒因此脫貧致富,養雞怎么就讓這個“高材生”“五迷三道”了?
頂住質疑和壓力,賈康樂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家鄉農業資源,努力推進標準化智能化種雞養殖,創建了年存欄蛋雞超15萬羽的智能化雞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生“雞司令”。
起初,聽到兒子要帶著“新理念、新技術”返鄉養雞,賈康樂的母親說什么也不干。
“第一,從小到大培養你讀書不是為了讓你回來養雞;第二,就算養,你也比不過我。養雞的經驗本事我們還能沒你厲害嗎?”養了半輩子雞的母親不想讓賈康樂走他們的老路,執意讓他找個“正經工作”。
“我有時也會問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路?”雖然大學是學農學的,但面對家人的否定,賈康樂心里也沒底。
那時,賈康樂家的養雞生意并不樂觀。
“雞舍簡陋、設備陳舊落后、飼喂取蛋全靠人工。而且這種簡陋的半封閉式雞舍,人員流動和各種鳥類隨意進出,疫病防控也很難做到位,因此我家的雞場年年在伏天出現死雞情況,季節交替時疾病也難防控。”還在農大讀書時,賈康樂就有過思考:在人力成本逐漸走高的背景下,創新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是養殖業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為了不讓父親打拼半生的心血就此終結;另一方面,養雞和我的專業對口,經過幾年在學校的理論學習,我覺得我們家的雞舍‘命不該絕’。”于是,賈康樂便徹底扎根在農村,成了雞群中的“領導”。
為了解決“家里雞場經常出現死雞、病雞,造成大量損失”的問題,賈康樂決定引進飼養設備,翻新養雞場。
“養雞就只管養雞,錢得一點一點掙,一下子投資這么多的錢去搞這么多花里胡哨的設備,純粹是亂花錢。”他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為了說服父母,賈康樂借著旅游的名義,將父親“騙”到了山東,專門去看幾家規模化經營的現代養雞場。看著眼前一排排全自動化管理的雞舍,明亮潔凈、規模可觀,養了幾十年雞的父親沉默了。
眼看父親松了口,賈康樂便對養雞場的設備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雞舍換上了自動的喂料、喂水系統,自動的取蛋設備。改造后第一年,雞場的營收比上一年翻了幾番。
在改造雞舍的過程中,賈康樂心中也慢慢規劃著一幅藍圖。第一,要從“雞販子”轉變成一家真正的養殖公司;第二,從家庭作坊模式向規范的企業發展;第三,在雞場里全面推廣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向現代化養殖靠攏。
眼下,賈康樂已經成立了西安市渭河家禽育種有限公司,經過他的多年經營,當年只有300只雞的“小作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全智能控制雞舍6棟,面積約1萬平方米,年存欄肉種雞6萬羽、商品蛋雞10萬羽的現代化養雞場。“去年,我們還新建了一棟應用了最前沿物聯網技術的高層智能蛋雞舍,占地1200平方米,存欄蛋雞7萬羽。雞舍內布置的各種傳感器,與專業軟件平臺對接,能夠進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養殖場的生產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以及集約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賈康樂說。
養雞養得成功,另一件事也一直縈繞在賈康樂心頭——怎么才能讓鄉親們也嘗到這科學養雞的“甜頭”?
賈康樂通過調查村里的養雞市場發現,現在農戶都是各家養各家的雞,技術有局限,銷路也不暢。“一般農村家庭養的雞都是幾只幾只拉到集市上去賣,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消費者質疑這些雞是不是散養的土雞,而農戶也無法去證明自家雞的優勢,好雞都賣不上好價錢。”于是,他便召集鄉親們,通過幫忙、加盟、分銷合作、聯產統銷等方式把手中的雞集中起來養殖,統一售賣。
現在,賈康樂的公司已有上百名員工,他們月工資3600元至6000元不等。村里人明白了,賈康樂養雞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大學生在外頭讀的書確實派上了大用場,“養雞也養得精細嘞!”
一些早年在外務工的青年也回來了,興致勃勃地想跟著賈康樂學養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牟昊琨 王增強 實習生 滕昭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