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青年眼中的“綠色”中國
為保護三江源生態,2004年,128戶407名牧民陸續從青海省長江源唐古拉山鎮搬遷至400公里外的格爾木市南郊移民定居點。從剛開始的語言不通、交流不便到現在基礎設施完備、生活條件便利,村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和保障。
在唐古拉山鎮黨委書記索南東主的講解中,來自天津大學的牙買加留學生米什卡·梅·麥吉爾(Mcgill Mishka-Mae)對整村搬遷的故事驚嘆不已。“讓一個數百人的村子整體搬遷不僅有執行層面的難度,更涉及到村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搬遷后,長江的水質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我認為這非常了不起。”
與米什卡一同走進長江源村的還有33名加勒比英語國家的駐華使節和留學生,他們來自巴哈馬、巴巴多斯、格林納達、圭亞那等7國,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之邀,赴青海就當地歷史文化、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展開交流。
在來中國留學之前,米什卡就對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政策有深刻印象。
“牙買加和中國有很多合作項目,比如中國正在牙買加建設西部兒童醫院,牙買加的一條主要高速公路也是由中國的公司承建的。”米什卡看到中國在援建過程中非常注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正因為這個,她決定來中國學習環境科學。
在天津,米什卡經常能看到市政綠化養護人員精心“呵護”街邊的樹木和花草,這在她的國家并不常見。除了看到中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做法,中國先進的環境科學技術和教育體系也深深吸引著她。“和其他教育資源豐富的國家不同,中國讓每個人都擁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和資源。我們在這里有優秀的老師、先進的實驗設施,還有豐富的環境科研項目。”米什卡認為,青年在兩國未來環境保護合作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她也會將在中國學習到的環保知識和經驗帶回牙買加,助力當地生態環境建設。
地處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鎮是三江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鄉鎮。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20世紀90年代,三江源地區生態狀況開始惡化,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災等情況導致當地不少牧民生活陷入困境。
“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道路,長江源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村民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大幅度改善。”索南東主認為最明顯的就是村民思想認識的改變。“以前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等著領取國家發放的草原補助獎勵等。搬遷后,通過開發旅游業、牛羊肉加工等附加產業,村民收入的多元化也提高了他們自主增收的意識和能力。”
從“馬背學校”、老師騎馬到各牧區給學生上課,到擁有和城市同樣師資教學水平、入學率100%的民族學校;從過去年輕人輟學放牧到現在返鄉創業考編;從過去人均壽命49歲到現在的72歲,長江源村搬遷后近20年內發生的巨變令參訪的駐華使節和留學生都印象深刻。
在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學留學生安博(Barrow Amber Jo-Nita)看來,“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這個小村落的‘蝶變’就是一個生動縮影。”雖然到蘇州市留學才不到半年的時間,但安博早已深深陶醉于中國各地滿城的綠色環境。
“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對加勒比地區很重要,對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這樣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我們非常需要利用這種交流活動來繼續相互學習,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相關議題的全球對話與合作。”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駐華大使劉娜表示,青年是“科技的一代”,可以碰撞出很多新思維的火花,因而,讓年輕人參與到綠色發展、數字發展和氣候變化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對各國都至關重要。
來自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學的賈斯汀(Seale Justin Brandon R)把自己的家鄉比作生態環境保護的“前線”,海藻泛濫、魚蝦腐臭的海洋水質惡化情況讓他們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危機感。此次青海參訪之行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性,也看到了中國通過全球發展倡議等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的重要性。
“環境保護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所有國家都需要達成共識、加強合作。”賈斯汀認為,各國青年同在一個世界,共享一片天空,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未來。青年們必須開放思想,增進了解和交往,共同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貢獻青春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