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學專家談《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將促進國際航運業健康發展
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張素)《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簽約儀式及國際研討會5日在北京舉行。中外法學專家表示,該公約將促進國際航運業健康發展。
這部公約主要規定了船舶司法出售具有國際效力的條件、司法出售前發送船舶司法出售通知的義務、司法出售國法院簽發司法出售證書的條件及內容、船舶登記機關在公約下的主要義務、撤銷或中止船舶司法出售的管轄權以及否定船舶司法出售效力的法定情形等。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王淑梅表示,《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將促進國際航運業的健康發展和國際貿易法的協調統一,是通過不斷完善海洋法治,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實踐。
“此前,國際社會在船舶扣押協調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在司法出售方面進展緩慢。”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首席法律官兼立法處處長何塞表示,《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有助于推動各國進一步完善關于船舶司法出售的法律程序,讓船舶司法出售更具國際效力。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副庭長胡方說,這部公約規定了船舶司法出售的國際效力問題,提升了船舶司法出售的法律確定性,增強船舶買受人通過司法出售形式購買船舶的信心,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航運金融的信心,保護船舶所有人及相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對推動航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是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海事公約。據知,這部公約源于中國專家在國際海事委員會提出的立法建議。此外,中國代表團一直積極參與公約談判,提出的很多意見建議被公約草案吸收借鑒。
王淑梅表示,這部國際海事公約以中國城市命名,以及聯合國最終授權公約開放供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充分體現聯合國對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事法治建設事業,為世界航運經濟發展所作貢獻的肯定。
數據顯示,1984年到2023年上半年,中國的海事法院共拍賣各類船舶2705艘,其中外籍船舶213艘,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2018年起至今,中國的海事法院司法拍賣外籍船舶總成交額近9億元人民幣。有評論認為,中國船舶司法出售法律制度健全,船舶司法出售效率高,充分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中國正致力于成為全球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王淑梅說,希望加強合作,持續完善國際海事法律體系,努力實現國際海事法律制度最大化統一;加強創新,持續優化國際海事立法理念,推動共同發展;加強共享,持續擴大國際海事立法成果,共同促進國際海事法治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