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類學民族學 學者:在東西方學術對話等基礎上擴展全球視野
中新網上海9月17日電(記者 陳靜)圍繞世界社會的民族凝聚力與發展活力的積極關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高丙中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與國際社會發展,中國人將在世界范圍建立廣泛聯結,產生新型的民族凝聚力。高丙中指出,歷史事實證明,中國受益于走進世界的過程,必將更大地受益于我們已經身處的世界社會。
據了解,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23年年會17日正在上海舉行。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23年年會共設28個專題會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云南大學、西南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等8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共提交論文440余篇。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表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呼應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人類社會發展,是全國人類學民族學的盛會,也是推動人類學民族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裘新表示,復旦大學在人類學民族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特色,愿以此次年會為契機,與全國各兄弟單位加強課題共研、資源共享、學科共建、模式共創。國家民委專職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張京澤表示,希望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立足優勢搞好咨政建言,服務大局培養優秀人才,在人類學民族學領域發揮領軍作用。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不同于以往的人類學研究僅關注人類的生物學屬性或社會學屬性,表型組學研究將生物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緊密聯系,通過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發掘人類特征的發展與起源。金力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AI+生命科學大模型也將引領生命科學研究與轉化新范式,真正使生物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交聯互通,更好地回答人類“是什么”“為什么”的重要命題。
“新時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有必要秉承大道之行和天下為公的信念,在東西方學術對話和向發展中國家同行學習取經的基礎上,擴展全球視野。”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景軍指出。
“中國的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堅持實證研究,要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和發展需要出發,面向民族學的元問題,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向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云南大學教授何明指出,應廣泛深入本土與國際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堅持研究真實的社會問題,回應學科發展、國家與民族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構建面向中國、面向世界的民族學知識體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